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6章.成事在天 第20节(第2/6页)

想起当日自己站在长公主的身后,看到大臣们眼里那种震惊,自己就很得意。谁能想到,自己会放弃最高权柄,把长公主推到至高无上的位置?

河北大吏为什么不愿解救天子?其实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恐惧,恐惧天子的到来会把河北推进倾覆的深渊。我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是当今天下最大的官。天子来了,朝廷重建了,就算我不想挟天子号令天下,但事实上却就是这么回事,这天下就是我一个人说了算,我就是董卓第二,无可争议。那些同意我出兵解救天子的人,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都成为倾覆河北的祸根。

我不是董卓,我也不想独掌权柄,我也没有渊博的学识去治国,我只想天下稳定,国富民强。所以我要摆脱这种困境,摆脱的办法就是把长公主推到前面,我躲到长公主的后面去。这么多年了,从大漠到北疆,从北疆到河北,自己领悟的最深刻的就是武力。只要自己牢牢抓住军权,牢牢控制军队,这天下就任由我纵马驰骋。除了军队,其它的对我来说都不重要。这大概就是董卓、李傕和我的最大区别了。

这种办法可以摆脱眼前的河北危机,但将来会有各种各样的麻烦。长公主一旦权势倾天,天子能否如愿以偿地接掌权柄?自己虽然避开了败亡之祸,但是不是又给大汉种下了新的祸患?自己一介武夫,能力有限,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将来,即使天子和长公主发生了权力争夺,但那是皇帝家事,不至于象董卓、李傕一样祸乱社稷。

张温、崔烈和马日磾过去都担任过本朝太尉,德高望重,他们成为这次议事的主要说话人。

天子行宫建于何处最合适?河东即将成为战场,冀州刚刚受灾,灾民众多,能否保持稳定很难说。只有晋阳最合适。晋阳位于并州南部,距离关、洛有千里之遥,因为多年没有战事,加上屯田已经见效,钱粮和安全都有保障。晋阳还是“龙潜”之地。昔年孝文皇帝在晋阳做了二十七年的代王。后来被接到长安登上帝位,这里也算是大汉的根基之地了。

朝廷如何重建?朝廷重建的难题不是三公九卿的任命和诸府衙的建立,而是皇权和相权的制衡,也就是官制的修改。其次就是预防宦官和外戚干政的问题。后宫不能没有宦官,让一些身体完好的大男人整天待在后宫,于礼法不合,但是否要设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这些容易导致宦官干政的职务?外戚专权一直是大汉几百年来的顽疾,如何修改律法予以强行杜绝?

有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所以大臣们只是略微商讨了一下内外廷诸府的设置。

随后张温矛头一转,立即把议事话题指向了长安朝廷的大臣们。此次北疆军勤王失败,责任是谁的?除了已经被诛杀的李傕、郭汜等叛逆外,三公九卿等大臣们该负什么责任?

太尉杨彪、司徒淳于嘉、司空张喜都明白张温的意思,长安朝廷已经没有了,他们这些人也该明智一点,自觉地上书天子,引咎辞职了。

河北不同于关中,河北有长公主府,有大司马、大将军府,有张温、马日磾这些名震天下的老臣,有一套完善的军政机构,有很多正在实施和推广中的新政。河北不会允许朝廷破坏它现有的一切,所以,该走的就应该走了,不要自找麻烦。

“我是参隶尚书事的太尉,所有责任我来承担。”杨彪苦叹一声,望着一直低头不语的李弘,“不过,我有个要求。”

李弘就像没听到一样,依旧低着头。杨彪看到李弘连头都没抬,心中一凉,后面的话说不出来了。

李弘等了半天,没有听到杨彪说话,不禁诧异地抬起了头,“大人,你怎么不说了?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