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4章.破釜沉舟 第19节(第2/7页)

董卓失败的原因和王允一模一样。

现在想起来,我觉得董卓真的很可怜,很可悲。他是一个武人,但他和士人一样,固执地认为武人就是士人手中的刀,他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葬送了自己。他进洛阳后,那些追随他征战几十年的老部下,最大的官也就是个统军的中郎将,而没有一个人被他提拔为将军,走上朝堂和士人一样参予国政,共理国事。

我们可以想一想,假如高祖皇帝、光武皇帝当年都把武人完全排斥在朝堂之外,严禁武人染指权柄,他们能打下江山,能中兴大汉吗?

我们可以再想一想,假如董卓主政的时候,朝堂上有许多武人和士人一起共理国事,董卓还会那么倚重和迁就士人吗?董卓会实施一连串不可思议的亡国之策吗?董卓会把社稷摧毁成今天这个样子?

我们还可以想一想,假如司徒王允大人愿意和武人共理国事,愿意让我、李弘、甚至李傕等西凉诸将走上朝堂,大家齐心协力,共同为稳定和振兴社稷而努力,今天大汉的形势会变得这样险恶吗?

武人必须要走进朝堂,必须要和士人共掌权柄,这是目前拯救社稷的唯一办法。

你们也许和王允大人,还有朝中众多大臣的想法一样,认为李弘将来会和董卓一样,骄恣枉法,危害社稷,甚至走上篡立之路。但你们想过没有,本朝高皇帝、孝文、孝景、孝武皇帝时期,朝堂上都是由武人和士人主掌权柄,很多时候甚至由武人出身的重臣主掌国事,辅佐幼帝。试问,有几个武人曾经阴谋篡立?相反,本朝几百年来,骄纵不法、图谋不轨的,除了外戚和奸阉,就是士人,而许多外戚,本来就士人。

武人最优秀的品质就是忠诫,武人的忠诚是用血和泪锻造出来的,是这世上最牢固最值得信任的忠试。如果你们不相信李弘的忠诫,不相信他对大汉的忠诚,不愿意和他齐心协力,那你们还拯救什么社稷?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信任和忠诚都没有,连最起码的做人品质都没有,那这个大汉还有什么值得拯救的?

振兴社稷需要改制,改制需要武人的支持,需要武人的支持就要给予武人应有的尊严和权柄。否则,失去的不仅仅是武人的支持,而是大汉社稷。如果大汉社稷倾覆了,士人的生存都成了问题,哪里还有权柄可握?

皇甫嵩随即说到了第三个问题。如果诸位大人认可我的说法,重新审视武人在朝堂上的地位,重新修正既定的振兴之策,那么,我将和长安朝廷中的大臣们努力维持关中的稳定,维持我们之间的默契,让你们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有足够的时间实施和推行新政,发展实力。

皇甫嵩的这份书信在大帐内引起了激烈的辩论。

张温、卢植、丁宫、马日磾、袁滂、陈纪、蔡邕、赵岐等大臣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皇甫嵩的观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但事实胜于雄辩,董卓之败,的确败在完全倚重士人;王允之败,也的确败在完全排斥武人。

对于这些早早赶到晋阳,准备实施改制兴国的老臣来说,他们也有深刻的教训。去年晋阳改制失败,正是因为朝廷完全排斥了武人,结果士人之间互相斗了起来。朝廷在没有武人的支持下,改制只能以失败而告终。今年董卓死后,晋阳朝廷无视天子圣旨,更没有把武人放在眼里,依旧把持朝廷,对北疆兵事指手划脚,结果激怒了鲜于辅和李玮。两人起兵包围了龙泉,强行执行天子圣旨,撤消了晋阳朝廷。

目前振兴社稷急需武人征战天下,但士人又极度排斥武人,这显然无助于缓和士人和武人之间的矛盾。

看来,武人出身的皇甫嵩和朱俊已经看到了阻碍振兴社稷的根源所在,他们提出的建议必须要慎重考虑。在未来的岁月里,士人必须要退一步,让出部分权柄,和武人共议国事,大家齐心合力,社稷才有振兴之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