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4章.破釜沉舟 第10节(第3/4页)

误国之罪,自己虽万死也不能赎啊。朱俊越想越悔,越想越是恐惧。

玉石、颜良、张郃、高览、华雄、高顺、周华、田畴等将齐聚军中大帐,紧急磋商。

“朱大人,袁绍的军队不是在黑山和黄巾军激烈交战吗?怎么突然就杀到了洛阳?”张郃疑惑地问道,“就算淳于琼把董卓被杀的消息告诉了袁绍,但袁绍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杀进洛阳,显然……”张郃没有继续说了,他意思是说你朱俊大人手下一定有人背叛了你,给袁绍做内应了。

徐荣离开关西后,他的军队就由张郃统领。徐荣对高顺很赏识,临走时,把他从颜良的军中调出来,给张郃做副手。

朱俊叹了一口气。袁阀的势力,岂是自己所能抗衡的。

“长安朝廷中的许多大臣和袁绍的关系非常密切,比如司徒王允大人。”张承解释道,“袁绍给我看的那份圣旨,绝对是真的。能给袁绍这份圣旨的,只有司徒大人,所以我觉得袁绍可能比我们更早知道长安兵变和董卓被杀的真相。另外,关东各地的门阀大豪,包括洛阳城中的王公世家,和袁阀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袁绍只要进关,他就能迅速在关东站稳脚跟。”

“现在不谈这些。”田畴摇手说道,“我们是打关东,还是继续打桃林要塞,进兵关中?又或者……”他看看神情冷峻的朱俊,小心翼翼地说道,“退到河东?”

北疆军早有放弃关东的意思,李弘早在四月初就书告徐荣,不能守就尽早放弃,不要长时间陷入两线作战,耽误了冀州战事。如今袁绍趁着关中突变的有利时机,不费吹灰之力占据了洛阳,关西北疆军的粮草顿时断绝,退守河东是最好选择。

但没有人愿意退守河东。

玉石、颜良等人强烈要求继续攻打桃林要塞,全歼董卓旧部。

“我们只要再打几天,他们就完了。”

“全歼了董卓旧部,我们就能迅速进入关中,和徐荣大人会合。”

“目前,长公主和朝廷的圣旨依旧有效,当务之急是立即全歼董卓旧部,稳定关中。”

丢失关东,罪责太大,周华、张承等人考虑到朱俊和自己的将来,强烈要求掉头攻打关东,趁着袁绍立足未稳之际,将袁绍赶出洛阳。

北疆军和河南军的将领激烈争论。

“继续攻打桃林要塞,全歼董卓旧部,以确保长安无忧,天子无忧。”朱俊断然说道,“丢失关东之罪,我一人承担。”

函谷关丢失,朱俊急奏晋阳。

圣旨未到,徐荣的书信先到了。

徐荣急书朱俊,并附带骠骑大将军李弘的书信。停止一切战事,关西北疆军迅速退守河东。

李弘的书信是给徐荣的,但这份书信非常详细地说明了北疆目前的艰难处境,有助于北疆军诸将对形势的了解。由于冀州流民成灾,大漠叛乱一时无法平定,北疆的财赋已经到了极限,李弘要求河东北疆军务必遵从天子旨意,迅速退出关中。

徐荣在书信中说,关东丢失,关西北疆军粮草断绝,除了立即退守河东外,别无出路。请朱俊大人暂时停止战事,等待朝廷圣旨。

关东丢失,晋阳震惊。

虽然过去朝廷也有放弃关东的意思,但那是在董卓存在的情况下。现在董卓被杀了,董卓的势力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了,社稷拯救有望了,关东就不能丢了,尤其是不能让拒绝尊奉当今天子的袁绍占据。袁绍占据洛阳的后果非常严重,他一旦站稳脚跟,就要重建皇统。大汉出现两个天子后,天下大乱到何种程度,可想而知。

张温、卢植、蔡邕等大臣不顾鲜于辅和李玮的反对,立即奏请长公主下旨,命令朱俊、徐荣不惜一切代价,迅速夺回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