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卷【乱世豪雄篇】第2章 如临深渊 第1节(第2/3页)

短短一年时间里,风雨飘摇的大汉被京畿之乱和黄巾之乱彻底打垮了,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更没有人知道将来会何处何从,所以人都在为生存而努力。州郡官吏、门阀富豪、黄巾军、流民们仿佛一夜之间就被滔滔洪水冲走了,大家都在汹涌的波涛里翻滚起落,都在为活着而奋力挣扎,没有人愿意放弃抓在手中的救命稻草,谁都不愿意。

既然晋阳朝廷不过就是一个门面,国政不过就是欺诈,各地州郡和自已都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救命稻草,那要想在排山倒海一般的洪水里生存下来,就只有一个办法了:抢别人手中的救命稻草。

等自己手中的救命稻草变成了一棵大树,自己就能拯救社稷、拯救天下苍生了。

反间?现在反间有什么用?现在要的是杀伐。

袁术想让我打冀州,想让我和韩馥、袁绍打个你死我活,然后他好渔翁得利,哼……这小子,到现在还是这副德性,一点都没改。十年后相聚长安?这小子还真有信心。只怕十年后,你已经尸骨无存了。

李弘大步走到案几前,伏案写下了七行字:晋阳朝廷、冀州、洛阳、黄巾军、刘虞、韩馥、袁绍。

他放下笔,望着这七行字,想了很长很长时间,然后又拿起高览的书信反复看了数遍,最后他拿起笔,在黄巾军三个字上,划了一个很大很粗的圆圈。

****

天蒙蒙亮的时候,杨凤急匆匆赶到了大营。

杨凤极力反对李弘交出北疆军政大权,更反对把朝廷设在晋阳。在这之前,张燕来信,也表示了同样的意思。

漠北都护府的鲜于辅和云中行辕的赵云,屯军壶关的麴义和屯军上谷的阎柔都来信表示支持在晋阳设朝,加上徐荣和玉石,北疆九位将军中有六位表示支持大将军。只有颜良语含不满,张燕和杨凤坚决反对。同时间李弘也去信征询了鲜于银等十一位中郎将和塞外各郡太守的意见(高览率军在徐州平叛,无法联系)。大家基本上也是这三种态度。

张燕和杨凤的言词很尖锐,两人均认为长安朝廷和北疆军政诸吏很多人都迫切希望通过这种办法整合州郡力量,以便迅速拯救社稷,但他们完全忽视了大将军本身的诸多问题和北疆现状。

北疆现状就不提了,大家心里都有数。大将军本身的问题很多,但最重要的是没有学识,没有处理国事的经验。除了显赫战功以外,大将军本人没有能让州郡官吏信服的东西。今年大将军为了缓解北疆危机,先是搞制衡打击讨董大军,后来制衡失败又攻打董卓,结果不但在州郡中威信尽失,还和讨董联盟的人结下了仇怨。因此不管有没有晋阳朝廷,各地州郡都不会信任大将军,更不会听大将军的指挥。

在这种情况下,大将军无论摆出什么姿态,这个朝廷都是摆设,最后大将军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惹得人神共愤,天下共讨,和董卓一样了。大将军自己受点委屈没什么关系,我们还有十几万将士忠诚你,但北疆数百万百姓就要遭殃了,因为冀州会以此为借口封锁北疆。那时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张燕和杨凤都劝说李弘,想个办法,及早把长公主送到冀州去,这个朝廷就建在冀州得了。北疆自身难保,养不起这个朝廷,也惹不起这个朝廷,我们还是以独善其身,临机应变为上策。

杨凤很激动,李弘倒是神态悠闲,一直等他把话说完了才笑道:“你不来,我还要去找你。这件事,我必须要和你谈谈,然后你去和飞燕谈。我出面目标太大,不合适。”

杨凤惊喜地问道:“大将军同意把长公主送走?”

“不是,长公主不能送走,晋阳朝廷也要马上筹建。”李弘摇手道,“你说了大半天,其实最想说的一句话没说,你是不是担心我要你们去打司马俱、白绕?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反悔过?你放心,我马上把飞燕和云天(麴义)的大军调到河东来,我们打洛阳,打长安。冀州的事我们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