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12章.日蚀苍黄 第20节(第2/5页)

如何尽快知道李弘对起兵讨董的态度?如何尽快把李弘拉到自己一边,联手对付董卓?

弘农王被董卓杀了,这个事情在袁绍公开弘农王的“承制诏书”后,大家都已经预料到了。从当今天子和朝廷这个角度来说,弘农王这份“诏书”已经坐实了篡叛之名,不死就是奇迹了。袁隗和袁绍一帮人的想法是想重新拥立一个藩王为新帝,这样士人大权独揽,可以毫无阻碍地修订和执行国策,迅速稳定社稷。但袁绍现在不敢公开自己的想法。一来将来的朝廷名义上是士人独掌权柄,其实就是袁阀主政,这会引起士人之间的内讧,有可能失去洛阳士人和各地州郡士人的支持。自己如今实力不济,根基未稳,因为州郡起兵讨董而造成的危局尚未解决,此时宣布这个想法,无疑是自取灭亡。袁绍既然不敢说,随即引发了第二个问题,讨董的终极目标没有了。大家讨董之后,如果还继续效忠于当今天子,那今天这讨董有什么意义?自己不就是祸国奸佞了吗?当今天子怎么会放过这帮举兵讨董,扬言要废黜自己的州郡官吏?

弘农王的死让大家失去了起兵讨董的终极目标,也让大家无所适从,不知道是继续讨董还是另谋他策?起兵已经是既成事实,大家骑到了虎背上,谁也下不来。现在撤兵是死路一条,但继读讨董又没有胜算,大家更不知道讨董以后将怎么办?州郡兵马迟迟不能集结完毕,这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如何解决此事?现在我们已经否定了当今天子,甚至污蔑他不是先帝的儿子,大家都没了退路,此时用什么办法重新鼓起大家讨董的士气和信心?

董卓没有钱粮了,李弘在为钱粮绞尽脑汁,而袁绍也在担心自己的钱粮。

黄河下游州郡连续两年受灾,今年冬天又遭受酷寒,再加上朝廷和州郡赈济无力,灾民越来越多。虽然这两年已经北迁两百多万灾民入晋,但大部分都是黄河以北郡县的人口,黄河以南的形势依旧非常严峻。泰山附近郡县的小规模暴乱此起彼伏,这两年一直就没有停歇过。所有人都感觉到一场可怕的暴乱风潮正在酝酿当中,这股风潮一旦爆发,将如狂飙一般席卷中原大地。

先帝曾经为此下旨,命令各地州郡征募郡国兵,门阀富豪自建义兵,以便迅速剿杀流民的叛乱。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平叛效果并不好。相反,流民叛乱的规模越来越大,抵抗也越来越顽强。尤其是去年十月谷物成熟后,各州郡为了准备这次讨伐,几乎没有赈济,结果惹得天怒民怨。先是老天连下暴雪,流民饥寒交迫,尸盈遍野。然后就是暴乱,频繁的暴乱,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虽然这些小叛乱大部分都被官军迅速扑杀了,但流民的怨怒已经达到了极致。这时,蚁贼余孽司马俱、徐和、管承等人趁机在泰山举起了黄巾大旗,各地叛乱首领以及流民纷纷聚集而去,大暴乱一触即发。

这次为了讨伐董卓,冀、兖两州和河内郡的兵力几乎是倾巢而出,而青州和徐州也有部分州郡举兵响应,徐州广陵郡的张超已经急行千里赶到酸枣了。这么多郡国兵和各地门阀富豪的义兵聚集到陈留郡的酸枣,后方兵力的空虚那是显而易见的。

黄巾军会不会趁机发动大暴乱?

这个问题袁绍和众人心里都有数,在暴乱已经成为流民的习惯,成为他们继续生存的手段的时候,暴乱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青州刺史和济北相鲍信迟迟不能赶来,徐州刺史陶谦虽然口头答应了,却没有做出任何承诺,原因就在于此。此时上百万流民聚集在泰山一带,暴乱的危机已经弥漫了青、兖、徐三州,他们处在暴乱的中心,谁也不敢轻易带兵离开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