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12章.日蚀苍黄 第19节(第3/4页)

皇甫嵩也隐瞒了一件事。自己率军南下,洛阳是保住了,当前的危局也解决了,董卓的权柄被削弱了,各地起兵讨董的士人也解散了,但北疆却乱了。北疆大乱的后果是什么?首先自己要承担责任,其次自己要率军北上平叛。总之自己无论怎么做,最后倒霉的都是北疆,都是北疆的百姓和将士。

李弘冷笑,“他们先是算计董卓,现在竟然连我也算计上了……”李弘恨恨地骂了两句。

要想压制董卓,至少需要十五万到二十万兵力,也就说,只有放弃北疆边郡,把长城以北的大军全部征调回来。舍小利顾大利?我做不到,我绝对做不到。正如审配说的,我只是一个武人,我不懂治国,我无法舍弃北疆。

皇甫大人说了,大汉有今日之祸,不是因为董卓,也不是因为士人,而是因为皇权衰落。皇权衰落的原因不是董卓造成的,也不是士人造成的,更不是黄巾军造成的,而是大汉皇帝自己造成的。我有多大的本事能让天子威临天下?我连北疆百姓的吃喝都解决不了,还能拯救大汉社稷,扶持天子?我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事,我没能力做的事我坚决不做。

“力保北疆不失。”李弘断然说道。

力保北疆不失那就要维持三方权势的平衡。

司马朱穆随即提出了具体的制衡之策。对董卓一方先扶后抑,先帮助董卓以威胁士人,分化士人,然后以压制董卓为条件要挟冀州立即调拨钱粮。对士人一方先弃后保。先威胁打击士人,得了冀州的钱粮后,转而帮助士人逼迫董卓退出洛阳。待危机缓解后,三方再商议洛阳的出路。这时就是拖,无限制的拖,一直拖到制衡被打破为止。

“制衡一旦被打破,我们的首要目标就是夺取洛阳。”朱穆兴奋地说道,“洛阳居天下之中,合天下之全势。只要洛阳在手,则社稷恢复在望。”

为了先稳住董卓,李弘命令扬武将军杨凤急速赶到河东,起一万屯田兵南渡黄河进入洛阳。李弘的意思是要杨凤尽可能向董卓要求驻防于北邙山和黄河一带,以阻止袁绍和王匡的大军攻击洛阳。同时,李弘命令镇军将军麴义率两万大军离开晋阳开赴上党的壶关,威胁冀州。

折冲将军玉石、虎烈将军颜良也同期南下,各自领五千屯田兵占据蒲坂津、风陵渡和茅津三个渡口。李弘说,不要看人少,要看看带兵的是多大的官。两个将军在河东,我倒要看看董卓还想胡闹些什么。同时,李弘急书扬烈中郎将杨明,命令他率三千铁骑南下赶到长城要塞,游戈于冯翊郡境内,威胁长安。

李弘命令监御史陈好立即羁押西河太守崔均、河东太守王瀚、上党太守杨奇。陈好问,什么罪名?李弘说,什么罪名都没有,你把他们请到晋阳大学堂授学去,暂时让他们不要露头了。三个府衙的事务暂时由他们的长史负责。

李弘命令计曹掾郑演立即到冀州拜会袁绍和韩馥,向他们催要钱粮。既然打仗有钱,那为什么赈济北疆的钱就没有?李弘说,隐川,你到冀州后见机而行。你不但要把钱粮给我要回来,还要把回迁民夫和灾民的事解决了。这两件事如果迟迟不解决,我就主动打他们。郑演躬身领命。郑演是扬州会稽人,是李玮在洛阳征募的儒士,二十多岁,文质彬彬的很俊雅,一口洛阳话非常地道,几乎听不出扬州人的口音。

李弘急书董卓,劝告他不要再在京畿一带大肆搜刮了,适可而止吧。迁都的事,更要缓一缓,这事极其耗费钱财,对大人有百害而无一利。另外,大人把百姓变成流民,把流民赶到河东,这对北疆又什么好处?河东流民成灾,我需要抽调兵力驻防各地,这会影响到兵力的调派。春耕的时间也快到了,大人把百姓都赶走了,谁去种地?不种地,大人的钱粮从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