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11章.鹿死谁手 第12节(第2/4页)

“所以……”曹操望着樊陵,一字一句地说道,“今日洛阳的危机,完全是大将军刻意制造出来的。”

樊陵浓眉紧皱,脸显惊色。

“太傅袁隗和袁绍、王允等人为了逼迫大将军诛杀中官,他们以大将军的名义一面命令各州郡府衙捕杀中官亲族,一面在河南尹和洛阳城内大肆捕杀中官,大将军为什么迟迟没有做出回应?他为什么不响应士人以雷霆手段诛杀中官?他为什么对袁隗和袁绍欺瞒他的行为视而不见?他为什么纵容袁隗和袁绍假借各种罪名捕杀中官?”曹操冷笑道,“大将军的纵容和士人的杀戮激怒了太后,她把中官又征召回宫了。中官再次入宫后,大将军又干了什么?他命令虎贲中郎将袁术带着虎贲羽林封锁了皇宫,他听从了袁绍的建议,暗中命令董卓率军逼近函谷关。大将军先是有机会杀中官,但他不杀,现在中官入宫了,他却不惜和太后翻脸又要执意杀中官,为什么?大将军和太后反目为仇,这对大将军有什么好处吗?大将军是不是太愚蠢了?”

樊陵霍然惊醒,“大将军这是在逼迫太傅大人让步,以便让他完全控制西园军。”

“对,伯父大人说得对。”曹操得意地笑道,“太后和赵侯爷他们自始至终都是大将军手上的棋子,而太傅大人和朝中的那帮大臣们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以为大将军缺了他们士人就无法治理国家。他们根本看不起大将军,结果大将军步步示弱,把他们全部诱进了圈套。”曹操大笑道,“洛阳稳定的根本其实不是由谁掌控这京畿的十一万大军,而是朝堂上的权力平衡,这一点只要不是白痴都能看得出来。中官一死,朝堂上就剩下了大将军和士人两大权势,双方为了国家权柄,势必要针锋相对,斗得头破血流。这就象大将军窦武死后的十几年里,中官和士人互相倾轧恶斗一样。但那时中官和士人都没有控制军队,谁都奈何不了谁。现在不一样,现在双方手上都控制着军队,一旦朝堂上的权力纷争不能解决,双方肯定要动用军队,所以这大乱是无法避免的。”

“大将军不是白痴,他当然知道士人对权柄的渴望,他更知道维持朝堂上的权力平衡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所以他不会杀了中官,他要用中官来牵制士人,用中官来达到自己完全控制京畿军队和攫取权柄的目的。

“大将军韬光养晦许多年,刻意隐藏自己的实力,结果朝堂上的权贵们都把他当作了一个平庸的屠夫。其实仔细想想,他当年能把太后送进皇宫,还扶上了皇后的宝座,这种人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平庸的屠夫?”曹操摇头笑道,“这次士人肆无忌惮地杀戮手无寸铁的中官,已经完全激怒了太后,何况现在车骑大将军已经远征大漠,京畿再无致命的威胁,太后是无论如何都不会让步的。只要太后坚决不让步,时间一长,洛阳的局势就对士人越来越不利了,但对大将军却越来越有利。”

“董卓正在进逼函谷关,西园军、七路回京兵马和北军屯兵于八关以内威胁京城,洛阳大乱一触即发。现在最着急的是谁?”曹操手指北方,“是车骑大将军李弘,是车骑大将军府临汾行辕的李玮。如果不出意外,李玮马上就会再起十万屯田兵直逼黄河。”

樊陵已经从曹操的话中想明白了洛阳的局势,所以他轻松地笑道,“十万多了一点,李玮不就是摆个姿势威胁一下袁隗和那帮居心叵测的士人嘛,一万人就可以了。”

“重要的不是李玮用多少人威胁京畿,而是他对洛阳危机采取的态度。”曹操说道,“为了保证远征大军的粮饷,现在洛阳绝对不能乱,李玮肯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迅速结束洛阳今天的乱局,所以李玮不会再上书天子和太后提出驱逐中官的要求。相反,他为了不激怒太后节外生枝,他还会顺从太后的懿旨,也就是说,他支持天子和太后重召中官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