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卷【立马横枪篇】第7章.山雨欲来 第25节(第4/9页)

“这事我和皇甫嵩私下讨论过多次,后来我们把自己的构想写成文书送给了镇北将军部,希望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李弘曾经是慕容风的侍从,又在北疆历经大战,非常熟悉慕容风和北疆事务,所以他很快回书,同意我们对北疆形势的推断,并表示将尽力做到平定叛乱,收复疆土。”

“后来的事你们都知道,我和皇甫嵩为了帮助李弘重整大军,尽快蓄积力量,竭尽所能说服了陛下同意李弘招抚黄巾军,而且还多次拖延了李弘分兵的时间,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李弘会在招抚黄巾军之后立即开始安抚百万流民垦地屯田。”

卢植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继续说道:“边郡屯田不能不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屯田的前提是需要国家有雄厚的国库储备和持续稳定的赋税收入,更需要一个非常富强安定的环境,但现在呢?本朝武皇帝屯田,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下实施的国策?当时那么好的条件,屯田也是在十年之后才看到成效。现在并州和河东虽然有前人开垦的现成田地,但国库空虚,战乱不止,在这种情况下屯田,十年能看到成效吗?”

“北疆平叛需要钱,北疆驻军戍边需要钱,北疆屯田也要钱,只要这三者任何一个断了钱财,北疆就会大乱。到时候,汉军败退胡人入侵,屯田失败流民暴乱,我大汉国北疆尽失,败亡在即。李弘显然也考虑到了这个后果,所以他献了个重开盐铁,以商补农之议,用重开盐铁之利支持屯田,用国家赋税支持平叛戍边。但问题是,他现在屯田用的钱财全部是向巨商富贾赊借的,五年的盐铁之利能还清吗?五年内屯田能成功吗?五年之后,假如屯田不成,他会不会继续要求重开盐铁?所以我对陛下说,此时屯田,不是利国利民,而是害国害民,我大汉国迟早都要给这个沉重的包袱活活拖垮。”

“李弘要收复失地,稳定北疆,就要积蓄力量北上平叛。要北上平叛,他就需要一个稳定的并州,要让屯田见效,要让流民安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钱财,二是稳定的朝廷。镇北将军府的司马李玮就是带着这两个使命来到洛阳的。”

“李玮来京的时候,盐铁之议只有太尉府同意,而司徒司空府均持反对意见。”

“太尉大人同意重开盐铁,有他迫不得已的原因。他不同意此议,屯田失败,流民暴乱,北疆尽失,他必然要获罪罢职,但如果他同意了,他也要因为违背祖制的原因获罪罢职,然而两下比较,当然后者对岌岌可危的大汉国最有利。虽然是饮鸠止渴,但那也是重振大汉国的希望所在,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太尉大人只想到要平叛,要把大汉国安定下来,要让流民吃饱穿暖,他却不想想将来李弘的强大势力会给摇摇欲坠的大汉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司空大人因为与大将军的特殊关系,当然要和大将军保持一致,共同进退,所以李弘只要告诉大将军一句话就行。他只要保证自己在北疆未定的情况下绝不率军南下,大将军就要对李弘有所回报,而回报的内容自然就是答应重开盐铁了。”

“剩下就是司徒大人不答应了。要让司徒大人答应,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司徒大人的权势更大,以抵制大将军对他们的威胁。如何让司徒大人权势更大呢?那就是太尉这个职位。如果盐铁之议通过了,太尉大人无论如何都要顶罪罢职,以平息京中各方的讨伐之声。太尉大人一去,由曹嵩继任,那么中官和许阀的势力即刻就会大涨,三公之中占两席,不能不说是权势薰天,在朝廷内外的份量尤其显得举足轻重。”

“为什么要在中官和许阀一系中选曹嵩呢?曹嵩是中官曹腾的儿子,当年因为曹腾的举荐而入朝成为国家重臣的名士太多了,他的出任首先就得到了士族官僚的认可。其次,曹嵩为人忠厚,行事低调,在京中人缘好,和皇家宗室的关系非常融洽,他的出任不会遭到天子的反对,因此,曹嵩是出任太尉的不二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