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论诸葛亮的法家思想(第3/6页)

二、揭去罩在诸葛亮身上的非法家思想外纱

人民群众出于对法家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的崇敬,经过长期创作,出现了诸葛亮的艺术形象。然在儒家思想成为地主阶级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所产生的文学戏剧作品是为其政治服务的,特别是严重反法倾向的《三国演义》的出现,给诸葛亮身上蒙罩上了层层非法家思想的外纱,歪曲了诸葛亮本身的思想体系。

1、儒家思想的典范,这些作品把诸葛亮装扮成‘克已复札‘、‘忠贞报恩‘的忠臣。说蜀汉是‘严正统‘,曹魏是‘篡逆‘。刘备是‘圣君仁主‘,曹操是‘乱臣贼子‘。诸葛亮是‘兴灭继绝‘的‘正统‘代表。他死守‘士为知已者死‘的封建道德信条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天命思想。他头戴纶巾,身披鹤氅,端坐四轮车,手摇羽毛扇,使鬼驱神,予决生死,未过先知,在他身上灌注上了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荒诞不堪的迷信思想。把诸葛亮作为儒家封建道德典范,特别是臣道的化身狂热歌颂。然诸葛亮果真终生是为了‘报知遇之恩‘吗?是为了继刘汉的‘绝世‘而鞠躬尽瘁吗‘?事实并非如此,诸葛亮和刘备的结合,固然不排除‘报恩‘因素,但主要是他俩对执行法家路线有一致性。刘各虽有统一天下、建立功业的报负,但他起事时,出身寒微,势力单薄,将只有关张二人,地无一席,前半生目睹曹操节节胜利、两袁失败之因。他本人东碰西撞,走投无路,怎能不考虑选择什么路线问题。诸葛亮生于乱世,志在统一。他亲眼看到两袁推行儒家路线而身取灭亡,刘表、刘璋行儒家割据路线.而芨芨可危。他以法家求实的思想出发,对当时形式势作了具体分析。刘备走投无路,诸葛亮胸却有胸成竹,所以草庐一席对诏,使刘备顿开茅塞。诸诸葛亮一出隆中,使刘备“如鱼得水”,他们先占荆州、益州,在贯彻执行逐步统一天下的这条法家路线的纽带下,使他俩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了。以后事实证明,执行诸葛亮这一正确路线,就便刘备转危为安,由小到大,成为鼎足三分的一国皇帝。所以他俩的结合是为了推行统一前进的法家路线,重建统一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非“兴灭继绝”、已复礼”。

2、“神机妙算”的神仙、隐士。说诸葛亮这位隐士、“神仙”能“夜观天象”,子知“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为将军”。草船借箭的前三日就算定有大雾。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等等。事实上这是诸葛亮善于运用法家求实思想,观察社会现实和自然现实,调查研究,-并对客观形势,作具体分析研究总结而得出的结果。绝非是“神机妙算”、“未卜先知”。假若诸葛亮只是位“驾小舟旅于江湖之中,或访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庭之内”的“隐士”,不是“商卧”,就是“闲游”,恐怕连益州在哪里?曹操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岂能对当时形势和人物做出如此深刻的分析。

3、

“呼风唤雨”的道士竟然让一位杰出的法·家政治家、军事家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沐浴斋;戒,焚香祷告,兴妖作法。“七星坛祭风”,“巧布八阵圈”、“驱六丁六甲扫荡浮云”、“五丈原禳星”,凡此等等,其实,赤壁之战有东南风是自然规律。陆逊不趁刘备大败而跟踪取川,是“魏兵袭其后也”,绝非“八阵图”的乱后吓退。“死诸葛走生仲达”是诸葛亮平时治军有方,战略战术灵活,使司马懿一时摸不着底细而不敢长驱直追,并非什么将星“似坠不坠”所致。

4、“英雄创造历史”的代表。说什么“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当诸葛亮登台后,总演主角,凡事都在他予料之中,他坐上四轮车,摇着羽毛扇,指向哪里,胜在哪里,似乎历史被诸葛亮指挥得团团转。但历史证明,如果没有东汉末年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就不可能摧毁儒术横行的东汉政权,就不可能开辟出一个推行法家路线的新时期。诸葛亮之所以有成功的军事政绩,是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他法家思想的启现,是他推行统一中国的法家路线的结果。而“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