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东汉末年军职制度演变【转载】(第3/13页)

6、蜀汉、东吴军职制度资料相对较少,但三国之间军职制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作用还是比较明显。例如,牙门将在蜀汉地位较高,也比较常置,位在校尉与裨将军、县长与郡太守之间[8],魏、吴初期少见其职,且地位较低,后期则均升高,主要应是受蜀汉军职制度的影响[9]。

注释:

[1]“建武元年,复设诸侯王金玺綟绶,公、侯金印紫绶。九卿、执金吾、河南尹秩皆中二千石,大长秋、将作大匠、度辽诸将军,郡太守、国傅相皆秩二千石,校尉、中郎将、诸郡都尉、诸国行相、中尉、内史、中护军、司直秩皆(比)二千石,以上皆银印青绶。”——《东观汉记·卷五》

[2] 同上

[3] “中兴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省关都尉,唯边郡往往置都尉及属国都尉,稍有分县,治民比郡。”——《后汉书·百官志》

“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是时杀生之柄,决于牧守,通妻子号泣以请其命。”——《三国志·李通传》

[4]“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唯诏令所使。”、“议郎,六百石”——《后汉书·百官志》

[5]“其领军皆有部曲。大将军营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军司马一人。又有军假司马、假候,皆为副贰。其别营领属为别部司马,其兵多少各随时宜。门有门候。其余将军,置以征伐,无员职,亦有部曲、司马、军候以领兵。其职吏部集各一人,总知营事。兵曹掾史主兵事器械。禀假掾史主禀假禁司。又置外刺、刺奸,主罪法。”——《后汉书·百官志》

[6]“伍中有不进者,伍长杀之;伍长有不进者,什长杀之;什长有不进者,都伯杀之。”——曹操《步战令》;

“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三国志·曹纯传》裴注《魏书》

[7]夏侯惇曾督26军留居巢;于禁曾率7军救樊;而徐晃传里有曹操陆续派12营增援徐晃的记载。从于禁7军共3万余人推测,每军大约5千人。当然,古代军队编制不一定如现代军队般整齐划一,应会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

[8]《三国志·王平传》、《三国志·杨戏传》

[9]《通典》把牙门将与牙门将军混为一谈,有误,牙门将军为刘备自署的杂号将军,赵云、魏延先后担任,地位比牙门将为高。曹操的《步战令》中,牙门将与骑督地位相当,直接在前线督战。而《三国志·钟会传》里,曹魏灭蜀时候,牙门将已经成为曹魏别统一营的五品武官;《晋书·杜预传》里记载晋灭吴时,东吴的牙门将与郡守并列。

附录:

《东汉末年曹魏部分人物官职升迁简汇》

——资料均据陈寿《三国志》及裴注

曹操: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拜骑都尉—迁为济南相(东郡太守)—典军校尉—骁骑校尉—行奋武将军—表为东郡太守—领兖州牧—拜兖州牧—建德将军—迁镇东将军—(建安元年)假节钺、录尚书事、领司隶校尉—(大将军)司空、行车骑将军—丞相—魏公—魏王

张辽:州从事—迁骑都尉(领鲁相)—拜中郎将—迁裨将军—行中坚将军—荡寇将军—拜征东将军—转前将军

乐进:军假司马—陷陈都尉—拜讨寇校尉—行游击将军—折冲将军—迁右将军

于禁:都伯—拜军司马—拜陷陈都尉—迁平虏校尉—迁裨将军—迁偏将军—拜虎威将军—迁左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