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论史篇】 穆斯塔法:正说董卓(第2/4页)

之后汉朝官军高歌猛进,负责正面进攻的周慎把韩遂围在榆中城中,董卓向天水迂回,准备包抄韩遂。但此时的周慎开始刚愎自用,拒听参赞孙坚的意见,猛扑金城,从而兵败。由于周慎的失败,董卓陷入了羌人的重围。董卓截断渭河蓄水,后决堤放水,大败叛军。也因此被封为邰乡侯,食邑千户,兵驻西凉。从而成为了汉末西凉军系的领袖。

灵帝驾崩之后,外戚和宦官两个利益团体发生了尖锐的对立。此时宗室的领袖人物刘虞尚在幽州,还没有回到斗争中心。而以袁隗为首的士族集团,当时并没有直接掌握军队,并且他们所代表的豪强地主们在内部也并不统一。

189年,大将军何进以诛杀宦官为名,征召前将军董卓进京。那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的是董卓,而不是同样拥有强兵的皇普嵩或者其他将领呢?这两个人都不是他所代表的外戚集团的将领。那么在当时的形势是只有董卓明确的表示要诛杀宦官,并且曾经上书朝廷,原文是:“臣伏惟天下所以有逆不止者,各由黄门常侍张让等侮慢天常,操擅王命,父子兄弟并据州郡,一书出门,便获千金,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美田皆属让等,至使怨气上蒸,妖贼窎起。臣前奉诏讨于扶罗,将士饥乏,不肯渡河,皆言欲诣京师先诛阉竖以除民害,从台阁求乞资直。臣随慰抚,以至新安。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肉,及溺呼船,悔之无及。”而董卓在接到何进的征召后,又第二次上书朝廷,表示要诛杀宦官,原文是:“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那么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董卓要诛杀宦官的决心是很坚定的,而当时的其他将领,要么因为实力不济,要么因为明哲保身,在这个时候,都没有明确的表示自己的立场。

可是董卓军在行进到河南境内的时候,董卓的故主种暠的孙子种邵在夕阳厅拦住了他,说:大将军何进就要在近期诛杀宦官,希望他此时不要进入洛阳,激化洛阳的形势。于是董卓军就驻扎在了离洛阳不远的夕阳厅,然后给大将军何进写了一封信,说他就驻扎在这,如果何进可以诛杀宦官,他就率军返回西凉,如果何进还是继续犹豫不决,他就进军洛阳,亲自诛杀宦官。(原文忘记了,等过几天工作不忙了,我回家查到资料把原文放上来)

当年的八月二十五日,何进被宦官以何太后的名义,诈进了长乐宫,在嘉德殿被宦官所杀。何进属下军官吴匡、张璋在得知何进的死讯后,联合虎贲中郎将袁术攻打皇宫,并且在黄昏时分,袁术纵火烧南宫的青锁门,这场暴乱开始波及到了整个洛阳。太傅袁隗和他的侄子袁绍在矫诏杀掉了樊陵、徐相之后,又在朱雀门联合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处斩了中常侍赵忠等人。但吴匡此时认为,何进的死,是他的弟弟何苗和宦官共同造成的,于是又联合了董卓的弟弟奉车督尉董旻杀掉了何苗。然后,袁绍关闭了北宫门,下令诛杀宦官,并且开始向内宫冲击。

八月二十七日,张让、段珪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等十几个人步行出谷门,于当天夜里在小平津被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追上,张让、段珪投河自尽。

八月二十五日夜,消息传到了董卓的军营,董卓率军向洛阳进发,于八月二十八日凌晨抵达洛阳,在显阳苑看到了皇宫大火,但是并没有赶去皇宫,而是分兵包围了公卿住所,结束了暴动。然后率领大臣至北邙坡迎接皇帝,随从的还有轻骑五百人,这时有大臣劝说他迎接皇帝,按照制度是不能带领军队去的,董卓训斥说:“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