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风起陇西 第68章 西出阳关(第2/3页)

战场渐渐西移,甘州成为凉州军的重要中转基地,大批粮秣辎重在这里集结,然后发往前线,在尉迟家的大力支持下,西凉军的后勤不成问题,甘肃官场剧变,朝廷暂时没精力理会西域的事情,元封等人更加可以放心的去干。

从中原来的后备兵员陆陆续续的抵达,这些人都是被马致远忽悠来的,大批读书人的加入,让西凉军的素质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和突厥军,羌藏军有所不同的是,西凉军是先进的技术型军队,炮兵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火器在军队中的普及率也达到了八成以上,再加上补给线短,士气高涨,战斗力比游牧民族军队高出不少。

一个月后,西凉军开进了肃州,时值初夏,到处一片葱绿,遮掩了战争留下的凄凉痕迹,这里已经是汉人掌控下最西的地方了,从城池到民居都能看出浓浓的异族风情。

“肃州乃番人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古为西戎地,秦属乌孙,汉初为匈奴所占,南北朝为前凉、西凉、北凉、西魏所据,唐属酒泉县,宋被吐蕃、回鹘、西夏占领,元属肃州路,汉人已经许久没有踏上这块土地了。”

军中一名饱学之士叹道。

元封养了不少诗人在军中,也不用他们打仗出力,每人给个参军的虚职,每天写诗撰文就可以了,历史总是需要有人铭记的,军人们没有这个闲情雅致,也没有这个文采,就交给这些“战地记者”好了。

“此处建一城池,可阻西面之敌入侵。”元封用马鞭子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此处是河西走廊中极为狭窄之处,南北只有三十里,以城池,敌台据守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是现在不忙着建城池,所有的人力物力都要用在西征上,把敌人赶的远远的,让他们永远都没机会来犯边就是最好的防御手段,在肃州建立兵站之后,大军继续前行,向着下一个目标进发。

越往西走,天地越是开阔,碧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戈壁,沙丘起伏,黄土夯成的废弃古城墙绵延在天地之间,大军停止前行,扎营休息。

元封领着一帮将弁来到城门下,黄土的墙体已经被流沙掩埋了一些,历经无数次的战火,垛口和敌楼已经不复存在,只有锈迹斑斑的箭镞向人们诉说着无尽的往事。

城门上有一块石牌,两个斑驳的隶书字隐约可见“阳关”,原来这里就是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城池,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传唱的城池,参军们的情绪立刻激动起来,有人大声吟诵出千古流传的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千古绝唱啊,边塞诗人们魂牵梦萦的地方就是这里,荒凉的古堡,壮丽的大漠,金戈铁马将军豪强,诗人们跪在黄沙里泪流满面,抓起沙子捧在脸上,神情陶醉不已,似乎能从沙中嗅出千年悲壮的故事。

黄沙从指缝中流出,眼泪大滴的留下,诗人们豪情满怀,忍不住诗兴大发,一个个摇头晃脑,如同疯癫了一般,而军官们却三五成群凑在一起研究着如何重建城池,设立兵站的问题。

忽然,城墙上有人大喊道:“看!”

众人赶紧爬上土墙放眼望去,只见一望无尽的戈壁上,一副壮丽的画卷正在展开,隐隐约约的雾霭之中,旌旗招展,兵甲如林,两军正在对战,骑兵往来冲突,步兵徐徐推进,这一切似幻似真,仿佛就在眼前,又好像远在天边。

所有的人都看呆了,赫敏和李明雪两位女将手挽着手,瞪着眼张着嘴一动不动,直到这一幕突然消失,才拉着元封的衣角问道:“这是什么啊?”

“是海市蜃楼,上天恩赐的景象,看画中的军队应该是两支突厥军。”元封解释道,回头大喊道:“斥候出发,附近百里之内应有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