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玉宇呈祥 四九、阁臣贤廷玉露头角 边塞行康熙亲出征(第3/4页)



  阿秀可着急了,这一通话说到最后,不是求情,竟是质问了。康熙有点不高兴,他还没忘记阿秀和陈潢的事呢!可是,阿秀入宫以来,又确实没有错处,小心谨慎,服侍皇上,又生了皇子,现在陈潢下狱了,康熙又怎忍心再责怪阿秀呢:“唉,你起来吧,自从你进宫以来,朕待你一向不薄。你算算宫中嫔妃这么多,哪一个像你这么快地就晋升了贵妃呢?可是你,你总是忘不了……忘不了你的家乡。好吧,朕既然从前说过,也不再改口了,你准备一下,就随朕出征吧。”

  阿秀怎么知道康熙在这一霎时,竟然想了那么多,她高兴还来不及呢,连忙跪下叩头谢恩。可是,等她抬起头来时,康熙却已经走了。

  今晚的御前议事是康熙出征前的大政决策。虽然,也有大臣劝谏说,皇上金贵之体,不宜远征沙漠,受那颠沛之苦;也有人说,国家存粮不多,难以应付。但康熙心中有数,葛尔丹狡猾,非御驾亲征,不能彻底制服他,至于粮食,他有暗藏在延安等地的四百万石军粮,加上京师存粮一千万石,足够了。所以,他才下了这么大的决心,任谁说什么都不听。他当即下旨,从今年起,在全国各地,永不加赋,与民生息,并命礼部、兵部、吏部会同上书房大臣,立即草拟讨贼诏书和随驾、留守人员名单,以及太子监国事宜,定于五天之后,出征讨贼。

  康熙二十八年正月二十日,北京城内满天大雪。午门外广场上,红妆素裹,琼玉铺地。三万名顶盔带甲的军士,在广场的东、西、南三面,排成了三个方队,在瑞雪纷扬的寒冷中,如钢浇铜铸一般,一动不动地站着。奉命留守京城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和佟国维,率领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簇拥着监国太子胤礽,站在右掖门前等候着恭送皇帝御驾亲征。前一天,接连传下两道圣旨,一是大赦天下,一是永不加赋。这两道圣旨,使京城百姓无不感激涕零。今儿个,又听到皇上要冲风冒雪,远征沙漠,平定葛尔丹叛乱的消息,谁不心情激动啊。人们纷纷拥上街头,提上花烛,等候着恭送皇上,瞻仰御驾出征的雄壮军威。一句话,整个北京城都轰动了,别说是天下了大雪,就是下刀子,也阻拦不住康熙的车驾和激动的百姓了。

  午时正刻,随着一阵悠扬的钟鼓乐声,五凤楼下,响起震天动地的大炮声。一队队举着龙旗。宝幡的内侍从午门走了出来。随后,又有二十一队羽林军列成方队,威风凛凛地走过。这才见高士奇和索额图两位随驾出征的上书房大臣,骑着高头大马,戎装佩剑,率领一队御前侍卫走了出来。站在广场中央的西征主将飞扬古知道,皇上就要出来了,便向身旁的两位副将军点头示意。这两位将领,一位是皇上的亲舅舅,上书房大臣佟国维的哥哥佟国刚,一位是在南京平叛中立了大功的年羹尧。他们俩接到飞扬古的暗示,把皇上亲赐的宝剑高高举起。霎时间,号角震天响,军乐队奏起了雄壮的军歌。皇太子率领百官俯伏在地,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扬尘舞拜,山呼万岁。三万铁甲军士,也同时发出了山呼海啸似的喊声: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就在这一片欢呼声中,康熙皇上头顶金盔,豹尾饰甲,宽大的披风下,是一身明黄鲜亮的龙袍。腰间扎着一条镶金饰红、宝石闪光的玉带。只见他手按宝剑,迈着沉稳的步伐,登上了五凤楼。漆黑的浓眉下一对明亮的眼睛,在白雪映照下闪闪发光,显得格外精神。今天,康熙皇上心中的激动,不亚于广场上的百官、军士,更不亚于街头几十万北京市民。看着下面这严整的军容,高昂的士气,听着那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他的心里,充满了豪情,充满了自信。他轻轻地举起手来,向三军致意。楼下,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只有漫天飘洒的大雪,发出轻微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