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页)

孙文在广州草拟了一篇上书,挚友陈少白和郑观应两人又给润色了一番。

为递交给李鸿章,孙文北上而来。与他同行的是陆皓东。旅行的目的地不只是天津,胸怀大志的孙文想多多地欣赏一下祖国的风光。特别是上海,那里必将成为他救国大业的重要基地。

陆皓东当过电报生,曾在上海住了一段时期。所以,孙文请这位熟悉地理的友人陪伴,在长江流域旅行,又一路到天津。

两人在上海会晤了王韬。王韬是苏州人,在香港待过二十多年,这时已经六十六岁,担任格致书院的校长。

王韬之所以滞留香港二十多年,是有些事由的。

他年轻时,在一个外国传教士开办的学校里当教员,同外国人很友善,通过他们也了解了西洋的情况。用当时的话说,是开明人士。不久发生太平天国战争,这时他采取了一个奇妙的行动。

他向清政府献策,建议采用近代武器,后来在作战中发挥威力的洋枪队,就是他献策的结果。

然而,另一方面,他又向太平天国的苏州守将献策,谋划如何攻克上海。后来事情败露,被清政府知道了。得知证据握在清政府手里,他便请上海的英国领事保护,亡命去了香港。

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件事渐渐被遗忘,不了了之。并且,清朝到了洋务派时代,会英语、懂西洋近代文明的王韬终于出场了。以前在香港翻译的外国书提高了他的声誉,借此他返回了上海。

孙文把给李鸿章的上书草稿,拿给王韬看。对于他的主张,洋务派的王韬也大为赞赏。

“坚持干下去吧!今天得知还有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我算放心了,好好干吧!”

王韬提笔改动了数语,只限于词句表达,不曾有损于上书精神。

这篇长达八千字的上书,收录于《孙文全集》。不过,王韬改动了什么地方,不得而知。

两个广东青年从上海到天津,按照当时的习俗,准备好礼品,通过李鸿章的幕僚罗丰禄呈递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