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隋唐五代学术(第4/8页)

上于尚书,吏部试之。登第者加一阶放选,其不第则习业如初,三岁而又试,三试而不中选,乃从常调。见《新书·选举志》。永泰中,置两监生无定员,元和二年(807年)定之。见《旧纪》及《新书·选举志》。西京:国子馆生八十人,太学七十人,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太学十五人,四门五十人,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二人。文宗好尚经术,郑覃又以名儒为宰相。大和七年八月,册皇太子永,降诏言:“皇太子方从师傅,传授六经。一二年后,当令齿胄国庠,以兴坠典。宜令国子选名儒宜五经博士各一人。其公卿士族子弟,明年已后,不先入国学习业,不在应明经、进士限。”《旧书·本纪》。此为天宝罢乡贡后之旷举。于是立五经博士。事在开成元年五月,见《旧书·本纪》及《郑覃传》。又于太学立石经。自中叶后,学校屡遭兵燹,虽度支告匮,恒率官俸兴修。元和十四年(819年),文官料钱贯抽十文,以修国子监,已见第二十一章第八节。此事由郑馀庆建言,见《新书·馀庆传》。又《刘伯刍传》:孙允章,咸通中,改国子祭酒。建言群臣输光学钱治庠序,宰相五万,节度使四万,刺史万,诏可。《旧书·昭宗纪》:大顺元年二月,宰相兼国子祭酒孔纬,以孔子庙经兵火,有司释奠无所,请内外文臣,自观察使、刺史,下及令、佐,于本官料钱上缗抽十文,助修国学,从之。犹袭元和故事也。群臣论议,若贾至、归崇敬等,亦甚以学校为重。至议见《旧书·本传》及《杨绾传》。其议关涉选举,选法不变,自无由行,可参看第二十一章第五节。崇敬欲改国学之名及官名,说颇迂缪,然其重视学校则尤甚也。亦见《旧书·本传》。则唐人之于学校,迄未忘情也,然其效终不可睹。何哉?为政者之所求,急于应用,而历代学校所造,止于章句之儒,《旧书·张柬之传》:少补太学生,涉猎经史,尤好三礼。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柬之固有才,然亦能为章句,学校之所以重之,在此不在彼也。实为不切于务。以儒生与文吏相较,则文吏之周于用,远非儒生之比矣。况其生徒多取贵游子弟,并章句而不能为哉?

学校顾名思议,必当以学业为重,然自汉世,设科射策,劝以官禄,遂成为选举之一途。既成为选举之途,则贵游子弟,必思捷足先据其处,势也。而选举且不能平矣,遑论学业?魏玄同言:“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是也。《旧书》本传。《旧书·常衮传》言:中官刘忠翼,泾原节度使马璘,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许孟容传》:孟容征为礼部员外郎。有公主之子,请补弘文、崇文馆诸生,孟容举令式不许,而主诉于上,致烦中使问状。则入学须请托矣。《唐志》言诸生限年十四,而萧颖士十岁即补太学生,岂真其姿质过人哉?《旧书·魏元忠传》: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新书·裴炎传》:补弘文生,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十年乃举明经及第,亦未必果欿然斯之未信也。然则出学又须奔竞矣。资望更高者,如窦轨,母为隋文帝女,自不借通经然后入官,而《传》言其少入太学,盖以通声气,为名高。李则之五十余,犹执经诣太学听受,则之,高祖子虢王凤之后。《旧书》附其父《巨传》,《新书》见《高祖诸子传》。此等人盖如凤毛麟角矣。斯时之学校,其可以言学业乎?为学之所恶者,莫甚于口给以御人,而斯风自汉、魏至隋、唐,未之有改。即可知其学之不讲。《隋书·王传》:开皇五年(585年),授著作佐郎。寻令于国子讲授。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与相论难,辞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杨汪传》:炀帝即位,岁余,拜国子祭酒。帝令百寮就学,与汪讲论。天下迩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褚辉传》:炀帝时,征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辉博辩,无能屈者。由是擢为太学博士。《新书·赵弘智传》:永徽初,入为陈王师,讲《孝经》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馆学士、太学生皆在。弘智举五孝。诸儒更诘辨,随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