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武、宣朝局(第2/6页)

“朕缵嗣之际,宰相何尝比数?李珏、季棱,志在扶册陈王,嗣复、弘逸,志在树立安王。立陈王犹是文宗遗旨,嗣复欲立安王,全是希杨妃意旨。嗣复尝与妃书云:姑姑何不效则天临朝?”珙等曰:“此事暖昧,真虚难辨。”帝曰:“杨妃曾卧疾,妃弟玄思,文宗令入内侍疾月余。此时通道意旨。朕细问内人,情状皎然。我不欲宣出于外。向使安王得志,我岂有今日?然为卿等恕之。”乃追潭、桂二中使,再贬嗣复潮州刺史。潮州见第二章第二节。《通鉴》则嗣复罢而崔珙相,在开成五年五月。李珏之罢,在是年八月。夷直之出为杭州,在是年十一月。而嗣复及李珏之出,则但于会昌元年三月追书之。云:弘逸有宠于文宗,仇士良恶之。上之立,非二人及宰相意,故杨嗣复出为湖南观察使,李珏出为桂管观察使。士良屡谮弘逸等于上,劝上除之。三月乙未,赐弘逸、季棱死,遣中使就潭、桂州诛嗣复及珏。《考异》云:若去年八月已诛弘逸、季棱,不当至此月始再贬嗣复等。《旧纪·王起传》与《嗣复传》自相违,今从《实录》。案因山陵而谋变,其事不易子虚。《武宗实录》纂辑草率,不足据。《考异》引《实录》,又有时有再以其事动帝意者,帝赫然欲杀之之语。明嗣复及珏已先贬。嗣复罢相,在开成五年五月,夷直之出,在其年十一月,《通鉴》应不致误。盖又《旧纪》记事不审,嗣复之罢,至八月乃追书;夷直之出,则又逆探其事而终言之也。《旧书·李珏传》。开成五年九月,与杨嗣复俱罢,出为桂州。《新书·珏传》,则其罢相,乃以为山陵使,梓宫至安上门陷于泞,而贬江西在其后。嗣复、珏所以获全,盖由崔郸、崔珙之谏?《通鉴》叙此事兼采《献替记》,一似全由李德裕者,恐亦不足信也。裴夷直,《新书》附《张孝忠传》,云:武宗立,视册牒不肯署,乃出为杭州刺史,斥欢州司户参军。《通鉴》从《实录》,云:故事,新天子即位,两省官同署名,上之即位也,谏议大夫裴夷直漏名,由是出为杭州刺史,其说亦同。《鉴》又记文宗之崩,敕大行以十四日殡,成服。谏议大夫裴夷直上言期日太远,不听;时仇士良等追怨文宗,凡乐工及内侍,得幸于文宗者,诛贬相继,夷直复上书言之;可知其见斥之由,循常法无可立之君,则人人得申其意,古大询之法如是。后世庶人无繇议政,朝臣固当周谘。武宗乃举不援己者而悉逐之,褊矣。抑文宗之立陈王,犹是其欲树晋王之意。以自周以来久习之继嗣之法言之,亦较立弟为正,武宗乃弑而代之,流毒且及于安王,尤悖矣。

武宗之用李德裕,非知其材而用之也,亦以文宗末年,僧孺、宗闵之党在朝,恶其不援己,乃反其道而行之耳。适直是时,回纥衰乱,得以戡定朔方,此乃时会使然,初非德裕之力。至于削平昭义,则其事本不足称,读史者亦从而张之,则为往史之曲笔所欺矣。德裕既相,所引用者皆其党人。崔珙与德裕,相善者也。会昌元年三月,相陈夷行,乃专与杨嗣复立异者。二年(842年),李绅自淮南入相,尤德裕死党。陈夷行罢,李让夷继之,亦杨嗣复、李珏所恶也。三年(843年),崔珙罢,崔铉相,史云李让夷引之。铉与珙不协,发其领使时事,并谓其尝保护刘从谏,珙遭贬斥。四年(844年),杜悰自淮南入相,李绅出为淮南。明年有吴湘之狱,为后来德裕所由败,见下。是岁,杜悰、崔铉罢,李回相,德裕用兵昭义时,以御史中丞奉使河朔者也,事见下节。崔元式相,以为德裕所疾罢。牛僧孺、李宗闵,皆为所挤排以死。僧孺在淮南六年。开成二年(837年),为东都留守。三年(838年),征为左仆射。四年(839年),复出为山南东道。会昌二年(842年),秋,汉水溢,坏城郭,坐不谨防,下迁太子少保,进少师。明年,以太子太傅留守东都。刘稹诛,石雄军吏得从谏与僧孺、宗闵交结状,又河南少尹吕述言:僧孺闻稹诛,恨叹之。武宗怒,黜为太子少保,分司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宣宗立,徙衡、汝二州。还为太子少师。卒。宗闵,开成三年(838年),杨嗣复辅政,欲拔用之,为郑覃、陈夷行所沮,与杭州刺史。四年(839年),冬,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时覃、夷行罢,嗣复方再拔用,而文宗崩。会昌三年(843年),德裕以宗闵素与刘从谏厚,上党近东都,分司非便,乃拜湖州刺史。稹败,得交通状,贬漳州长史,流封州。宣宗即位,徙柳州司马,卒。循州见第二章第七节。衡州,今湖南衡阳县。汝州见第二章第六节。漳州见上节。封州见第五章第二节。柳州见第四章第二节。然德裕引白敏中,敏中,居易从父弟。武宗夙闻居易名,欲用之,德裕以其衰病,荐敏中。会昌二年(842年),为翰林学士。而敏中反挤排之。至宣宗立,朝局变,而德裕亦遭窜逐而死焉。其事与德裕在武宗朝所为者,如出一辙。出尔反尔,其机可谓甚巧,特蹈之者不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