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高宗、武后时外患(第5/6页)

高宗虽因高丽、百济之衅翦灭之,然兵力不充,故得其地而不能守。刘仁轨定百济,即请用扶余隆,使绥定其余众。乃以隆为熊津都督,遣还本国,共新罗和亲。麟德二年八月,隆到熊津,与新罗盟,刘仁愿监之。已而仁愿、仁轨还。隆畏新罗,亦归京师。咸亨元年(670年),高丽大长钳牟岑叛,立高藏外孙安舜。诏高侃、李谨行讨之。新罗纳高丽叛众,又略百济地守之,侃、谨行遂并与战。凡四年乃平。事见《旧书·本纪》。舜杀钳牟岑,走新罗。上元元年(674年),削金法敏官爵,命刘仁轨讨之。其弟仁问,先在京师,以为新罗王,令归国。明年,新罗使入朝服罪,乃舍之。然新罗遂取百济地,抵高丽南境矣。仪凤元年(676年),移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故城。《旧书·本纪》。《地理志》。华人任东官者悉罢之。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百济户口,先徙于徐、兖等州者,皆置于建安。《通鉴考异》云:《实录》:咸亨元年(670年),高侃出讨,始拔安东都护府,自平壤城移于辽东州。仪凤元年二月,甲戌,以高丽余众反叛,移安东都护于辽东府城。《会要》无咸亨元年移府事。盖咸亨元年言移府者,终言之也。仪凤元年言高丽反者、本其所以移也。窃疑咸亨之移,乃用兵时暂退,至此乃定移治之令。建安城,在辽东西三百里,汉平郭县地。兖州见第二章第六节。二年(677年),又以高藏为辽东都督、朝鲜王,《新书·泉男生传》:是年,亦受诏安抚辽东。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带方郡王,以安辑其余众,而移安东都护府于辽东新城以统之。太宗置辽州所治。丽人先编侨内地者皆原遣。藏至安东,与靺鞨通,谋叛。事觉,召还,配邛州,见第三章第五节。分徙其人于河南、陇右。贫弱者留居安东城旁。百济地为新罗所据,隆不敢还,寄治高丽而卒。武后神功元年(697年),狄仁杰为相,疏言西戍四镇,东戍安东劳费,请以四镇委斛瑟罗,废安东,复高氏为君长。《传》云:事虽不行,识者是之。然其明年,圣历元年(698年)。改安东为都督府,新旧《书·地志》。委藏孙宝元统摄旧户,则实用仁杰之策也。事竟不行。高丽旧户,遂分投突厥、靺鞨。又明

年,授藏男德武安东都督。《新书》本传云:后稍自国。至元和末,犹遣使献乐工云。《地理志》载贾耽入四夷路:自鸭渌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东北三十里至泊灼口。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县城,见第二章第二节。盖渤海以为县。故高丽王都。又东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陆行四百里至显州,神州、显州,皆渤海州名。神州盖其西京鸭渌府所治,显州盖其中京显德府所治也。从朝鲜金于霖《韩国小史》说。天宝中王所都,盖即德武之后也。新旧《书·地理志》:安东自圣历更名后,神龙元年(705年),仍复故名,开元二年(714年),徙于平州,天宝二年(743年),又徙于辽西故城。《通鉴》: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龙山军讨击副使许钦寂与契丹战于崇州,军败被擒,敌将围安东,令钦寂说其属城未下者。安东都护裴玄珪在城中,钦寂谓曰:“狂贼天殃,灭在旦夕,公但厉兵谨守,以全忠节。”敌杀之。胡三省疑安东此时已徙平州,此时契丹兵力,不能至辽东,固也,然观圣历后之措置,仍在辽东之境,则此时似不得已徙平州。窃疑时因契丹反叛,玄珪未能之官,在他处被围,史乃误为围安东,实则所围者乃安东都护其人耳。唐自平丽、济后,盖未尝能一日安辑之。其地乃入于新罗。然新罗北疆,亦仅及 水,其北乃为女真所荐居,稍以坐大矣。《新书·地志》载高丽诸羁縻州,有拂涅、越喜,此皆靺鞨部落,不独白山、粟末,初皆为之臣属也。故能控制靺鞨,牖启靺鞨者,高丽也。隋、唐两代,倾全力以覆高丽,而其终局,乃为女真驱除难。此事关系之大,亦岂下于夫余之颠覆哉?参看《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