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唐初武功(二)

东北诸族,最近者为奚、契丹。隋、唐时,入中国者颇多。唐初尝置饶乐都督府。武德五年(622年),析置鲜、崇二州。又有顺化州,未详设置年月。此奚部族也。武德初,契丹酋长孙敖曹内附,以其地置归诚州。二年(619年),以内稽部置辽州。贞观元年(627年),改为威州。其明年,以松漠部置昌州。三年(629年),以契丹、室韦置师州。十年(636年),以乙失革部置带州。此契丹部族也。皆在营州界内。太宗伐高丽,悉发奚、契丹酋长从军。还过营州,又召契丹酋长窟哥及老人,差赐缯采。当时奚或亦见召,而史失其纪。契丹大酋曲据来归,即其地为玄州。二十二年(648年),窟哥及奚酋可度者等咸请内属。时饶乐府已废,乃复置之,以可度者为都督。又置松漠府,以窟哥为都督。皆赐姓李。奚所属五部,契丹所属八部皆置州,以其酋长为刺史。奚:阿会部为弱水州,处和部为都黎州,奥失部为洛瑰州,度稽部为大鲁州,元俟折部为渴野州。契丹:达稽部为峭落州,纥便部为弹汗州,独活部为无逢州,芬问部为羽陵州,突便部为日连州,芮奚部为徒河州,坠斤部为万丹州,伏部为匹黎、赤山二州,以州名观之,则芬问部即元魏时之羽陵,突便部即其时之日连,芮奚部即其时之何大何,坠斤部即其时之悉万丹,伏部即其时之匹絜及黎也。参看《两晋南北朝史》第十六章第十节。置东夷都护府于营州以统之。营州治今朝阳,见第二章第二节。《唐书·地理志》营州入安东道,营州西北百里曰松陉岭,其西奚,其东契丹。

奚、契丹之东北为靺鞨。《旧书》云:其国凡为数十部,各有酋帅,或附于高丽,或臣于突厥。《新书》云:其著者曰粟末部,居大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水源于山西,北注它漏河。大白山,即下白山,今长白山也。粟末水,《渤海传》作涑末,今松花江。此江上源古称粟末,东折后曰黑水。《唐书》所云黑水,非今黑龙江也。它漏河,今洮儿河。稍东北曰汨咄部。《隋书》作伯咄,见第二章第二节。又次曰安居骨部,益东曰拂涅部。居骨之西北曰黑水部。粟末之东曰白山部。部间远者三四百里,近者二百里。白山本臣高丽,王师取平壤,其众多入唐。汨咄、安居骨等皆奔散,寖微无闻焉,遗人迸入渤海。惟黑水完强,分十六落,以南北称。《新书·地理志》,高丽降户州中有拂涅,则其部落亦完好。此今松花江流域之部族也,亦有入中国者。《旧书》云:有突地稽者,隋末率其部千余家内属,处之营州。炀帝授辽西太守。《新书·地理志》:隋于营州之境汝罗故城置辽西郡,以处粟末靺鞨降人,则突地稽亦粟末部酋。营州入安东道,营州东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经汝罗守捉,渡辽水,至安东都护府五百里。武德初,遣间使朝贡。以其部落置燕州,以突地稽为总管。刘黑闼之叛,突地稽率所部赴定州,遣使诣太宗,请受节度。以战功封蓍国公。又徙其部落于幽州之昌平城。在今河北昌平县西。贞观初,拜右卫将军,赐姓李氏,寻卒。子谨行。麟德中,历迁营州都督。其部落家僮数千人。以财力雄边,为夷人所惮。《新书》谨行自有传。又有慎州,武德初置,以处粟末、乌素固部落。乌素固为室韦部落,见下。夷宾州,乾封中置,以处靺鞨愁思岭部落,亦皆在营州界内。《旧书·地理志》:载初二年(690年),析慎州置黎州,处浮渝靺鞨、乌素固部落,浮渝字疑有误。《新书·纪》:武德四年六月,营州人石世则执其总管晋文衍,叛附于靺鞨。《旧书·纪》:贞观十五年(641年),薛延 以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之众度漠,屯于白道川。《梁师都传》:师都说处罗内侵,处罗谋令突利与奚、霫、契丹、靺鞨入自幽州,可见靺鞨之西出者,不徒蔓衍营州,且逼近突厥、延陀也。白道见第二章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