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刺杀希特勒

在诸多刺杀希特勒的行动中,1944年的这一次,应该是最著名的。关于这次刺杀行动,有各种版本的描述。这一次,我们从一个人的视角来感受一下——他就是克劳斯·冯·施陶芬伯格。

1

源于德国南部的施陶芬伯格家族,可以追溯到13世纪。

1907年11月15日,施陶芬伯格家族又添了一个男丁,他被取名为克劳斯·冯·施陶芬伯格。没错,他的名字中有一个“冯”字,那是德国贵族的标识——施陶芬伯格的父亲是一名将军,母亲是伯爵。

和所有的贵族孩子一样,施陶芬伯格到了读书的年纪,就被送入私立学校,接受精英教育。

在施陶芬伯格11岁的时候,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国成立了共和国,帝制时代结束了。

这个变故,对贵族出身的施陶芬伯格打击颇大,直接改变了他的人生选择——1926年,19岁的施陶芬伯格决定参军,他希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重新振兴家族和国家。

施陶芬伯格

施陶芬伯格加入的是德国拥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第十七骑士兵团。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在一年后升任少尉。

在施陶芬伯格的人生进入上升通道的时候,他所热爱的祖国,却境况不佳:

一方面,德国作为“一战”的战败国,在《凡尔赛和约》的约束下,承受着各种束缚乃至屈辱。但在英法两强同样也只是惨胜的背景下,德国民众认为这不是一种公平的生存状态,民族主义情绪开始慢慢滋生。

另一方面,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开始横扫全球,德国的中产阶级开始大幅度萎缩,大量的工人失业,人们都开始感到迷茫:我们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施陶芬伯格和他身边的很多同胞一样,开始热切地期盼有一位带领德国人民走出泥潭困境的领袖出现——他们真的找到了这样一个人。

1933年,施陶芬伯格和无数热情乃至近乎疯狂的德国民众,用民主的选票,把他们认为的那位“救世主”选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

那个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2

施陶芬伯格对希特勒的情感,一开始就有点复杂。

一方面,他非常认同希特勒宣扬的“国家社会主义”,以及高度赞扬希特勒在废除《凡尔赛和约》对德国不合理条款上做的努力。但另一方面,他很反感希特勒在公开场合宣扬的对犹太人的镇压乃至清洗,同时也对希特勒几乎疯狂的作战计划感到无比担忧。

为此,当时的施陶芬伯格虽然加入了冲锋队,但没有加入纳粹党。不过,作为一名军人,他在1939年被从第六装甲旅调到了德军总参谋部,更进一步接近了整个纳粹军队的神经中枢。

也正是在1939年,希特勒一声令下,德国百万大军闪击波兰,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在德国和苏联的两面夹击下,波兰在一个月后沦陷。

施陶芬伯格对希特勒的这一举动是感到吃惊的,尤其是之后德国直接和英法开战,更让施陶芬伯格感到心慌——他认为自己的祖国并没有做好这样的战争准备。

但和当时很多德国民众及军人一样,德军初期超乎想象的巨大“胜利成果”,让很多人都暂时闭住了嘴巴,施陶芬伯格也把质疑埋在了心里。

虽然德国军队胜利的消息一个接一个地传来,但1941年6月22日的那个消息,还是彻底击碎了施陶芬伯格对希特勒的所有幻想: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500万大军,全面入侵苏联。

1933年,施陶芬伯格结婚。他坚持在婚礼上穿军装,因为他坚信军人在任何时候都要穿军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