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忠贤:“第三代宦官之王”差一千到一万(第2/6页)

在客氏入宫后不久,丈夫侯二就死了,这进一步切断了她同外部世界的联系。此后,客氏就在深宫中一心一意地养育着朱由校。

而魏忠贤早年的身世却相当凄苦。他少年时家境贫寒,直到他进宫当了多年太监后,他的侄女、外甥女还被卖给京城的官僚为奴做婢。魏忠贤二十二岁的时候,也曾娶妻生女。作为一个有家有室的成年男子,却毅然挥刀自宫,割断了外面世界的联系,走上了一条新的生活道路。关于他自阉的原因,史料记载都说是因为他“与群恶少博,不胜”。被债务迫得走投无路,只好“自宫”做了太监,有点用形而下去拯救形而上的意思。

这种说法也许反映了部分事实,却不一定符合常理。一个年轻男子在破财受辱后,可能会做出种种丧失理智的事情,可挥刀改变自己的性别,需要的不光是勇气,还要有一定的外因,推动着他走向这一步。而这个外因就是当时的社会状况。

魏忠贤所生活的年代恰好是明帝国宦官制度最鼎盛的一个时期,宦官总数达到十万之众。作为皇帝的家奴,宦官们不光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而且在管理皇家饮食起居的过程中,捞取了不少油水。

许多贫苦农民,特别是京城周边的贫苦农民。当他们在陷入生存绝境的时候,经过一番利益考量,会做出这样一种无奈的选择。毕竟对于生命个体来说,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他们把自家的孩子阉割了送进宫去,像魏忠贤这样的成年男子也会割了命根子去赌上一把。不论是阉割孩子还是阉割自己,这都是绝境求生的极端方式。但凡能有一丝希望,哪个父母、哪个男人又会选择这样有悖人伦的极端方式?因为天灾人祸层出不穷,走投无路的人也就特别多,才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随着参与人员的不断增加,自行阉割要求录用的人大大超出宫廷的实际需要。

在帝国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已经净身却不能得到宦官差事和俸禄的人,他们有一个专用称呼——“无名白”。“无名白”的去向与生计反而成了帝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包袱,甚至引起过社会骚乱。

阉人供大于求,这一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帝国底层民众生存的辛酸与艰难。魏忠贤在那样一种社会环境和社会气氛中,在不知怎样一种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毅然走上一条新路。这条路并不是什么康庄大道,甚至可以说前途相当黯淡。

首先,在当时的卫生条件下施行阉割手术,本身就是极大的冒险。

其次,如果在考查中落选,当了“无名白”,那么以后的日子将是十分可悲的。以万历时期而论,“无名白”的出路大概只有两条。一条是在京城各寺院附设的浴池里专门为太监们擦澡,地位既卑微,收入又十分有限,糊口而已。另一条路是参加死乞强夺的丐阉团伙,“其稍弱者则群聚乞钱,其强者辄勒马衔索犒”。

魏忠贤的运气不错,安全地闯过了两重风险,成为帝国宦官中一员。

初入宫门的魏忠贤当然处于内廷权力系统的最底层,而且在最底层一待就是十几年的时间。二三十岁的年纪正值一个男人的盛年,这时候的魏忠贤基本上就是闷头混日子,有酒喝酒,有钱赌钱。在这一阶段他还得到一个绰号,叫作“傻子”。

什么样的人才被称之为“傻子”?由此可见此时的魏忠贤在内廷是不受待见的,就像一只每日进出宫门的蝼蚁,没有人会在意一只蝼蚁的存在。

在尚未发迹的几十年中,他只离开过一次宫门,就这唯一的一次还差点儿要了他的命。那是为了打秋风而去四川投奔主管西南矿税的大太监。所谓的“打秋风”就是到地方去捞油水。

怀揣着发财梦上路的魏忠贤,却经历了一场噩梦。有人私下里在大太监那儿说了他的坏话,所以他不但没能从四川弄到钱,还被关押起来,差一点儿回不了京城。直到后来他在甲字库(内廷十库之一,负责收贮各省进贡给皇帝的地方特产。)谋得了一个差事,情况才有所好转。因为管库是肥差,至少手头上不会太拮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