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谁才是真正的王牌(第3/6页)

朱允炆君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削藩。从内廷传出的风声引发了藩王们极度的不安与警觉。他们并不愿意做待宰的羔羊,更何况他们手里有兵马。你在京城磨刀,我就可以在边疆搞搞军演。藩王们恃仗军事武力,不断地向中央施压。藩王们之间互相串联,将矛头对准武力削藩派的主力齐泰和黄子澄。

他们提醒建文帝,不要受外人蛊惑。他们这么做,就是为将来彻底翻脸寻找一个可以说服天下人的借口。这个接口就是“清君侧”,即为了江山社稷,要将皇帝身边的小人都除掉。

这些藩王们越施加压力,建文帝就愈加坚定削藩的决心。既然已经箭在弦上,那索性就冲着靶心而去。对于建文帝来说,那些削藩强硬派就是他的政治盟友。在他还未登基的时候,黄子澄虽然只是个书生,但在宫廷里待了多年,什么样的场面都见过。建文帝命他与兵部尚书齐泰同参国政。建文帝重提当年东角门二人密议削藩之事,黄子澄很快就领会了其中的深意。

黄子澄找到齐泰,他跟齐泰说:“齐尚书,当今皇上年少,在治国方面没有什么经验,可他的那些叔叔们手握重兵,多行不法,照此发展下去,恐怕我大明危矣。你我都曾受先皇之重托,承蒙当今皇上之厚恩,理应为国分忧啊!”

齐泰也是聪明之人,当然能够听出黄子澄话里有话。他还是给出了一个谨慎的意见。他说:“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你我如今都是大明股肱之臣,就理应报效国家。只是削藩之事关系重大,处置不当,恐怕会后患无穷。”

君臣三人最后经过一番合计,决定先从燕王朱棣的亲弟弟周王朱橚的身上下手。

其实黄子澄和齐泰在商议具体的削藩策略时出现了分歧,黄子澄说:“周、齐、湘、代、岷诸王,在先帝时,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问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他们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定要将燕王拉下马,而到了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齐泰主张首先擒燕,黄子澄则要求剪燕手足。

事后看来,虽然建文帝是齐、黄并用,实际上更倾向于黄子澄的看法,毕竟东宫的交情在那里摆着。而卓敬则别有一番议论,他在给建文帝的奏折中说:“燕王智虑绝伦,雄才大略,酷类高帝。北平形胜地,士马精强,金、元年由兴。今宜徙封南昌,万一有变,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动者,几也;量时而可为者,势也。势非至刚莫能断,几非至明莫能察。”

卓敬的意思是在不动干戈的情况下,先以迁徙的办法消祸乱于无形。应该说这是相当高明的一招。而且这样做的理由光明正大,即使朱棣心有不满也说不出所以然,更不会拿出靖难的招牌说事。可是,这么一个“天下至计”并没有获得朱允炆的认可。

卓敬这个人在当时应该算得上是天下奇才,就连后来杀害他的朱棣也不得不承认“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朱元璋生前对卓敬非常看好,可惜朱允炆并没有给予这样一位有才之士足够的信任。

朱允炆选择周王作为削藩的第一道突破口,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周王府里出了内奸,此人在这个关节点上站出来出卖自己的主子,说周王朱橚要密谋造反。朱橚并不是一个懂政治的人,准确地说,他更像是一个学者,是植物学家和方剂学家。他曾经根据元朝宫中遗事,写有《元宫词》百章,并参与编写科技著作《救荒本草》。就是这样一位学者型的藩王,不专心搞他的学术研究,却偏偏要跳出来学人家造反。

朱允炆正愁找不到借口向藩王们下手,现在有了机会,那就先拿周王朱橚开刀。就在准备下手之际,告发之人提供了一条更为重要的线索:周王要谋反,背后有燕王朱棣在为他撑腰。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朝廷削藩从周王下手是再合理不过。而朝廷一旦对周王采取行动,就等于斩断了燕王朱棣的手足。所以朱允炆要动周王,按照常理来说,燕王朱棣不会坐视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