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宣传功能下的教育和文化

中央苏区所在的江西、福建在全国都不属于教育发达地区,以江西为例,该省1930年代全省县教育经费尚不及江苏两个大县教育经费之和。1929年的数据显示,江西儿童入学率在全国居第26位,初等教育经费居第18位,每人负担初等教育经费比居第25位,均在全国平均线以下。[107]赣南、闽西在两省中又都属于偏僻、贫穷地区,教育基础更差。

在中共的革命话语中,苏维埃革命不仅是一场武装革命、政治革命,同时还是一场思想革命、社会革命,因此,对群众宣传革命理念,改变苏区民众教育文化落后状况,是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对宣传鼓动向来十分重视,曾任粤军香翰屏部参谋的李一之深入观察中共宣传活动后发现:“全部红军有整个的宣传计划,各部队红军皆能取一致之步调,同一之意思,划一之口号标语以为宣传。”“共匪所至,字迹不拘大小优劣,必在墙壁遍涂标语,或标贴文字宣传,五花八门,不一而足,至其对俘虏对民众等亦能尽量宣传”。[108]中共的宣传有的放矢,用心缜密,陈毅曾举例加以说明:“比如红军标语打倒土豪劣绅这样写的时候很少,因为太空洞而不具体,我们必需先调查当地某几个人是群众最恨的,调查以后则写标语时就要成为打倒土豪劣绅某某等,这个口号无论如何不浮泛,引起群众深的认识。”[109]

标语口号简单直接,明白易懂,视听冲击强烈,对文化水平不高人群宣传效果好。曾被红军监禁的外国传教士回忆:“他们所到之处,大写标语,红的、白的、蓝的,一个个方块字格外醒目……这些标语都是由宣传班写成的,这些人走到哪儿总是带着一桶漆,凡是能写字的地方,显眼的地方,他们都写大标语。”[110]国民党军占领后进入苏区的调查人员也发现,红军标语“满坑满谷,随处可见。而国军到时,则每于标语相当之处,涂改数字,以为国军之宣传焉”。[111]一个是书写不厌其烦,一个是涂抹都敷衍了事,国共两党宣传、办事用心程度的差异,于此真是昭然若揭。

在苏区内部,中共更将宣传和教育相结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中华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受教育的权利为目的,在所能做到的范围内,开始实施完全免费的普及教育;积极引导青年劳动群众参加政治和文化的革命生活,以发展新的社会力量。《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宣言》宣示:一切工农劳苦群众及其子弟,有享受国家免费教育之权。教育之权归苏维埃掌管,“政权组织教育机关与宗教事业绝对分开”。

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前后,中共对文化教育的重视不减。1933年4月,中央教育部发布第一号训令《目前的教育任务》,指出苏区文化教育的任务,是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思想旧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和阶级斗争,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同年7月,中央教育部发布训令,强调:“在国内战争环境中,苏区文化教育不应是和平的建设事业,恰恰相反,文化教育应成为战争动员中一个不可少的力量,提高广大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一切战争动员工作,这是目前文化教育建设的战斗任务。”[112]1934年1月,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提出苏维埃文化教育建设的中心任务:厉行全部的义务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教育,努力扫除文盲,创造大批领导斗争的高级干部。

中共在教育方面的努力,颇令蒋介石折服,他不无心仪地谈道:

匪区里面最紧张的,就是教育!最有纪律的,就是教育!最有精神的,也就是教育!而我们现在各地方的情形却不然,比方崇仁地方,所有的高小学校就完全停下来了,土匪他们什么经费可以少,教育经费一定要筹到,我们却反而要常常拿教育经费来做旁的用。[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