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宋魏相争 十八 沈庆之广陵平乱(第2/3页)

刘骏只好下诏内外戒严,任命身边最为信赖的将领沈庆之为南兖州刺史,率领大军讨伐刘诞。刘诞闻听风声,就派人强行焚烧广陵外城的民房,把居民都赶入广陵城,然后闭门自守。(仅从刘诞的这一行为就能看出,他即使能当上皇帝,作为也不会比刘骏英明多少,刘氏一家子的基因已经坏掉了)

沈庆之兵临城下,刘诞还没体会到敌人的强盛,不可一世地鄙夷说:“沈先生都满头白发了,何苦来这里送死呢!”

沈庆之道:“朝廷认为阁下太狂妄无知了,不足以劳烦那些少壮派军官。”

刘骏担心刘诞狗急跳墙、投奔北魏,命令沈庆之切断他的逃路。沈庆之把营寨迁到广陵北面十八里的白土,同时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兖州刺史沈僧明等人,都领兵来助,大军几乎包围了广陵城。

刘诞见状,心中没了底,就留了自己的中兵参军申灵赐守广陵,自己带了几百名亲信出城北抄小道逃跑,沈庆之派部将武念追赶。刘诞才走出十几里,随从就不愿意走了,纷纷请战。眼看沈庆之的追兵就要追到,刘诞号召不动大家,只得鼓动他们的斗志,与他们又返回广陵。

战战兢兢的刘诞回到广陵城附近,抬头一看,大吃一惊,赶紧对左右说:“那个站在城头的白胡须老头,难道不是沈公(沈庆之)么?”

左右回答说:“王爷看花眼了吧,那是申中兵(申灵赐)啊!”

刘诞擦擦眼睛,才舒了口气,率众进城,筑坛誓师,并下令给这些人加官。

朝廷方面的加紧文书如雪片般发到沈庆之大营,沈庆之也是不得不硬着头皮率众往前冲。沈庆之受命在广陵城西南修筑了三座烽火台,约定:如果攻克广陵外城,举一把烽火,攻克内城,举两把,如果捉到了刘诞,就举起三把烽火。

沈庆之率部烧了广陵的东门,填平沟壑,整修道理,在城外摆好了楼车等攻城器具。然而这个时候正值江南雨季,阴雨不断,根本无法攻城。双方从四月熬到了七月出头,一把烽火都没举起来。刘骏动了怒,一边命御史中丞庾徽之上奏,免除沈庆之官职,一边又下诏不予追究,想以此激发沈庆之的斗志。

怎么办,死打呗!沈庆之身先士卒,顶着广陵城头的箭林石雨,与众将士一起猛攻外城,终于攻了进去(起了一把烽火,不容易啊)。朝廷军乘胜前进,很快又攻克了内城。刘诞无处可逃,在自己的后花园里被小军官沈胤之找到,坠入水中,被拖出来后斩首。(如果我们细心比较沈庆之攻打广陵城的战役与刘裕以前的几次攻灭刘毅、谯纵、司马休之的战役,同样是平定内乱,其战争的艺术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此时的刘氏统治集团,已经是在比谁更弱,而没有什么强者的概念了)

刘骏不满足于这样的胜利,他认为,坚守了三个多月的广陵城里,所有的人都是与朝廷作对,没有人可以宽恕。于是他下了一道恐怖的命令:屠城!(对自己的老百姓啊,这样也要屠个鸡犬不宁,八百年后的成吉思汗也要徒叹弗如了)

沈庆之当然知道不妥,反复向刘骏上书,要求免除老百姓的死罪。好说歹说,最后刘骏勉强松口,五尺以下的男子可以留下性命(基本上也就是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士可以侥幸不死),女子当然更可怜,全部赏给军士们享用(拿自己的老百姓充作慰安妇,又是一“绝”)。

这样子过滤一遍之后,城里一共杀了三千多人,而且还不是一刀毙命。每个人都要割开肚肠,挖去眼珠,鞭打全身,再把苦酒倒在创口上,折磨够了,才把人头砍下来,其场景惨不忍睹。

杀完人之后,刘骏又命令在石头城下堆积起人头,名为“京观”,作为长江边上的一道风景来欣赏(到这里我已经无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