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宋魏相争 十一 拓跋焘席卷淮上(第2/3页)

转入全面反攻的魏军可不就此停步,拓跋焘大军兵分五路:永昌王拓跋仁从洛阳进攻寿阳,尚书长孙真进攻马头(今安徽怀远南),楚王拓跋建进攻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高凉王拓跋那率部从青州直逼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拓跋焘自己则从东平进据邹山(今山东邹县东南)。

拓跋焘攻下邹山,亲自拜谒秦始皇留下的石刻,并祭祀了孔子。(宋文帝想着封禅泰山,没想到反而让北魏的皇帝把孔子给祭了。呵呵,不知以汉家天子自诩的南朝皇帝是否会感到一丝羞耻呢?)然后魏军一路南行,所过城镇尽皆投降,悬瓠(今河南汝南)、项城(今河南沈丘)均被攻克,淮南重镇寿阳便暴露在魏军面前。

寿阳如若失守,则淮南难保,宋文帝下急诏命刘康祖的军队回援,与北魏拓跋仁相遇于尉武。

刘康祖的军队人数只有八千人,副手胡盛之劝他走小路撤回寿阳。刘康祖正嫌没怎么与魏军交手,不过瘾呢,斥道:“我们在黄河边上找了半天敌人都没找着;现在他们自己送上门来,哪有避退的道理!”随即下令进军:“回头看的斩首,转身走的斩脚!”

魏军势重,从四面围上来,宋军无不死战,从早杀到晚,流血没踝,刘康祖也身中十几处伤口。魏军虽然死伤上万,但还是源源不断地往前攻,拓跋仁将士兵分为三批,轮班上阵,宋军士兵渐渐体力不支。刘康祖正意气风发地指挥众将士作战,却不幸被一支箭射穿了脖颈,坠马而死。主将阵亡,宋军溃败,几乎全部被魏军所杀,胡盛之也被俘投降。

拓跋仁乘胜席卷淮南之地,路经马头、钟离等地,烧杀抢掠,无所不行。刘铄固守寿阳,魏军无法攻下。

东面的拓跋焘主力军攻占萧城后,浩浩荡荡开往彭城。坐镇彭城的刘义恭本来的任务是后方总调度,现在所处的位置却成了敌人冲击的重点,不禁慌了手脚。彭城城中兵虽多,粮食却不够吃,不利于长期作战,历城方面的沈庆之则提出历城正好是兵少粮多,可以迎接刘义恭与另一位亲王刘骏去驻扎;太尉长史何勖则建议从水路逃往郁洲。

刘义恭对两种意见犹豫不决,沛郡太守张畅说:“历城、郁洲这两处要是值得去,下官怎么会不赞同呢。只是城中缺粮,百姓早就想跑了,只不过城门关得严,没法走而已。一旦行动起来,大家肯定各自逃散,哪儿都到达不了。如今虽然军粮少点吧,但还没到马上就要吃完的地步。我们怎么舍安求危,如果一定要走,下官愿以死进谏!”

旁边刘骏头脑也比较清醒,说:“叔父既任总裁,去留自非我所能干涉。我刘骏既任徐州刺史,必与此城共存亡,张长史的话说得没错。”刘义恭思来想去,也就听从两人的意见,好好防守彭城。

拓跋焘大军压境,到了彭城脚下。彭城素来是兵将之地,防御体系十分完善。拓跋焘不急着攻城,在城外当年项羽筑造的戏马台上搭了间屋子,了望城内的情形。

城内秩序井然,守兵不见惊慌之色,拓跋焘派人去探虚实,同时求取美酒与甘蔗(甘蔗产于南方,当时北方的鲜卑人很喜欢吃,所以专门去讨要一些)。刘骏听说后,就让人给魏军送去,但是说好条件,不能白给,魏军也要送特产骆驼来。

拓跋焘慨然答应,并派尚书李孝伯去城下传话:“我们皇上说了,安北将军(指刘骏)可以来见他。我军也不攻打彭城,何苦让将士们守备如此森严!”

刘骏也派张畅出门回话:“安北将军说了:‘人臣无境外之交’,我们也只能做到这样了。至于说守备森严,乃是边城之常事,只要老百姓过得开心,我们辛苦一点并无怨言。”

两边交易了一些商品,张畅便要关上城门。李孝伯问道:“何必匆匆关上城门,拉起吊桥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