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元嘉之治 十八 敢死队生擒赫连昌(第2/3页)

财宝美女之外,拓跋焘还得到了更为珍贵的人才,其中包括夏国的史官张渊、徐辩,以及原先的东晋降将毛修之等人。最有意思的是这位毛修之将军,当年东晋丢长安,只有他苟活了下来,到了北魏,又被拜为将军,在与柔然的战斗中屡建大功。这本已称得上“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却还有一道独门绝技,就是擅长烹饪,对于江南的饮食很有“研究”,而拓跋焘又恰好爱吃南方菜,对他做的美味佳肴情有独钟,后来还常常把他招入宫中御膳房,专做南方菜。(这也算是为推动祖国传统烹饪文化的传播做出伟大贡献了吧,呵呵)

赫连定还在长安连吃败仗,听说统万失守,也不再恋战,带兵退往上邽。拓跋焘班师的同时,也命长安的司空奚斤撤军。奚斤不甘心,亲自上书,信誓旦旦地要求增兵攻打上邽,活捉赫连昌。拓跋焘见他赤心可嘉,就给了他士兵一万,战马三千,并派大将娥清、丘堆,与奚斤并肩战斗。

赫连昌在上邽遇到魏将尉眷的攻击,被迫退保平凉,奚斤进逼安定。安定一带离统万很远,魏军的补给跟不上。很快,奚斤的几万大军就陷入困境,战马病死,士兵缺粮。奚斤撑不下去,就放纵士兵到民间抢夺粮食,结果又遭到赫连昌的突袭,损失不小。奚斤只好下令筑堡垒自固,任由赫连昌在门口挑战,全没了向皇帝上书时的气概。

监军御史安颉对奚斤的退缩政策十分不满,质疑说:“将军受诏灭夏,现在反倒被敌人困住了,就算不被敌人杀死,逃回去也要受到军法惩治。进退两难,将军诸位就没想过自己的前程后路吗?”

奚斤为难地说:“现在将士无马,用步兵打骑兵,没有赢的道理,我看还得等朝廷的救兵才行。”

安颉火了,说:“如今敌寇在外头逍遥,我军兵困粮尽,再不决一死战,那才是死到临头了呢,朝廷来的救兵能有用嘛?与其等死,不如死战!”奚斤还拿马少的理由来搪塞。安颉请求挑选二百匹战马,招募一支敢死队,突击夏军,专捉赫连昌。就算不能破敌,至少也可以挫其锐气!”奚斤依然面有难色。

(安颉这个建议,有冒险成分,却正好可以应付这种情况,后来也被事实证明能够奏效。当时的监军御史其实只能向皇帝报告战况,没有权力干预指挥。关键时刻安颉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说明打仗比的不仅是指挥者的大策略、大智慧、大勇气,各种偶然因素都可能成为左右战局的关键,有时候即使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鬼点子也可能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说不动元帅,安颉就回来与大将尉眷私下商量,暗中挑选了二百名骑兵,准备作战。果然赫连昌亲自带兵进攻,安颉便带上他的二百敢死队应战。北魏的士兵们都认得赫连昌,一个个恨得牙痒痒,争先恐后地要去捉他。说来也巧,这时天色大变,又出现了拓跋焘在统万城外碰到的类似的天气——狂风大作,这次轮到赫连昌的战马摔倒了。他可没拓跋焘这么幸运了,魏兵一拥而上,把他摁倒在地捆了个结实,堂堂夏国皇帝就这么被天气、战马加上对手的好运气害惨了。

不过赫连昌之后的运气还不差,他被送回平城后,因为一表人才,引起了拓跋焘的好感(不知道是不是皇帝都有喜欢美男子的倾向),不但把他安置在自己的西宫,还把自己的亲妹妹始平公主嫁给他。后来拓跋焘更是常常把赫连昌带在身边,和他一起各骑一匹马去山里打猎。尽管北魏将士都觉得这样做不妥,拓跋焘却一直不以为然,说:“只要天命在我,又有什么好怕的?”可惜赫连昌不“识相”,终于在北魏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叛变西逃,被魏将所杀。

赫连定收拾了残兵败将,逃回到平凉称帝。魏营里的安颉、尉眷立了大功,被拓跋焘加官进爵,很是风光。奚斤自认为身为元帅,功劳却被底下人给抢了,又恼又羞。他也不听手下劝阻,便率领数万骑兵追击赫连定。赫连定得到北魏军中前来投降的偏将的报告,知道魏军粮草饮水都不足,走不了几天。就在半路上设下埋伏,突击魏军。奚斤轻骑猛进,哪里料到这一手,结果全军大败,奚斤、娥清等人都被生擒,士兵更是伤亡近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