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十七章 会津人柴五郎(第6/10页)

一边踏,一边还改了口号:“刀枪不入!刀枪不入!”

“啪!”

“啪!”

“啪!”

“刀枪不入!刀枪不入!”

“啪!”

“啪!”

“啪啪!”

“刀枪不入……”

就这样死循环了好几个小时,义和团喊着口号踏着方步往前走,前面的死了后面的踩着尸体接着上,这是因为大师兄二师兄告诉过他们,只要加入义和团就有神功护体刀枪不入,若是万一入了,只能证明那人心不诚。

所以后面的都以为前面是心不诚,然后又落了个跟前面一样的下场。

而大师兄们则躲在了最后面的最后面远远观望着,绝不会进入射程。

就这样从上午打到下午,有人来报,说英国使馆不行了,被甘军打开了一个口子,里面还有老弱妇孺,正求援呢,可各国没人肯去,中佐殿下,怎么办?

柴五郎一指边上的一个大尉:“你立刻去救,我这边只要十个人就够了。”

那个大尉姓安藤,很听话,也不问你十个人能撑得住吗或者我带七个人能打得过吗,而是毫不犹豫地带着人就往英国使馆跑。

就这样,八个日本兵跑到英国公使馆,看到大门已经被打出了一个缺口,甘军正往里冲呢,于是立刻赶上前去,发一声喊,然后刀枪齐下,瞬间就放倒了十几个,后面的甘军士兵被这突如其来的八个人给吓得连连后退,而英国士兵也趁此机会迅速拖出了大炮,一连数发,总算是控制住了局面。

这一天,使馆区内的使馆虽各自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但总算是没有一处被攻陷的,由于众人终于发现了制高点的重要性,因此晚上,又有几十名从教民中挑出来的武装人员来到王府,协助日军共同防守。

第二天,已经习惯了对手打法的各国军队,又在柴五郎的指挥下扛了一整日,仍是没有一处被攻破。

“使馆防御战的成功,有一半得归功于日本人。”

事后,时任英国驻华公使的马库特这样表示。

“柴中佐是一个个子小小但非常伟大的人,他的智慧和行动力使得他在现在的东交民巷里占有绝对的威望地位。柴中佐在王府的精彩作战证明了他是一名出色的军官,所以现在这里的所有军人都愿意听命于他。”

当时躲入使馆区的美国女教民波林•史密斯如此说道。

而《泰晤士报》的记者莫理循则评价曰:“在使馆区被围期间,完全不存在像日本军人那样奋战在前线的其他国家士兵,支撑着众使馆的,正是日本人辉煌的武勇和杰出的战术。”

莫理循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非常出名,在后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是全世界第一个用“革命”这个词来报导该事件的西方记者。

而在再后来袁世凯称帝那会儿,为了表彰莫理循多年如一日为全世界如实客观地报道中国,袁皇帝甚至把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改名成了莫理循大街。

不过当莫理循直接采访柴五郎让他谈谈想法时,这位身材矮小性格沉着的炮兵中佐则并未如想象中的那般大说天皇庇护皇国保佑,只是很平静地表示:“其实,真要论作战勇敢的话,还是美国的士兵比较拼命吧。”

攻了两天,十万人马除了扒拉下来几块破砖之外基本上一无所获,甘军统帅董祥福觉得脸上挂不住了,想了半天后想出了一招狠的:“用大炮吧。”

不过甘军没有配备大炮,义和团就更别提了,因此董大帅找到了端王载漪,让他问荣禄的武卫军借。

载漪是个生性爱好拉大旗作虎皮的主儿,直接觍着脸以太后的名义向荣禄要起了大炮,那荣大人倒也不生气,而是问道,大炮我有,可你会开么?

端王一想倒也是,甘军跟义和团里都没有会玩这个的人才,于是脸皮一厚:“那就烦请荣大人再借几个炮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