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肆 第三章 吉野号(第6/8页)

慈禧修园子到底用了海军多少钱,这多年来一直很有争议,通常的说法是两千到三千万,这主要源自日后的维新党人,也就是康有为梁启超那伙,他们跟慈禧的关系你是知道的,恨不得说地球生态被破坏臭氧层空洞都是老太太给弄出来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在维新党人的红口白牙里,慈禧用海军军费造花园的最高数据为白银八千万两。

这只能说是在扯淡。

康党的言论,本身就是用于攻击的夸大之词,当真你就输了。

但凡还心存半点常识,你就该明白,海军衙门除非是疯了,不然不可能拿出八千万两白银来给老太后修园子,老太后本身也不可能狮子大开口要那么多,要知道,当年大清一年岁入,才不过八九千万。

事实上,整个三海工程总共花费不过六百万两白银,其中,在公元1885年到1894年之间,从海军衙门军费里借用了437万两,注意,是借用,不是挪用,这笔款子后来被如数归还了。

然后是颐和园,园子工程总共花费白银一千万两,其中一大部分是挪用于海军衙门的经费,这里确实是挪用,拿了之后再没还过,具体数额最多为750万两。

最少呢?我见过的资料里,关于慈禧修三海修颐和园用掉海军军费的钱款数目里,最小的数字记载为230万两白银出头。

当年买定远镇远两艘船总共花费为340万两,不过那是公元1880年初的事儿了,十来年之后算上物价上涨之类的因素,750万两白银基本也就只能买到三艘这样的船,而且考虑到大清当时海军工业基础极度薄弱,船买回来之后的修整年检都还得多花钱,所以即便是慈禧太后修园子用掉的750万两还给海军,也未必能做出多大的成绩来。

北洋水师真正没钱的原因并不在于老太太,而是出在另一个人身上,那就是掌管着大清钱袋子的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

翁同龢,历任同治、光绪两代帝师,人称翁师傅。

光绪十二年(1886),翁师傅入主户部,正式掌管大清财政,我敢说,这绝对是大清的一大厄运。

翁同龢这个人,大致类似于元田永孚这种角色,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你让他说《论语》第三页第五行是什么,《孟子》第三十五句第一个字怎么念,他能头头是道说上个小半天,但你要问他怎么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怎么把收入合理分配到各个部门怎么搞国家建设怎么让大清战胜日本,那就完蛋了,老头几乎不会。

这种人说老实话,放到宫里养着让他教教王子王孙念个书都怕带坏孩子,更别说叫他出来治国安邦了。

你没看同治跟光绪那俩活宝么,都是他翁师傅给教出来的,结果一个逛八大胡同愣是弄了一身杨梅大疮回来,还有一个其实也是个吃啥啥不剩干啥啥不成的主儿,只不过被康党吹捧成了英明君主,实际上就那么回事儿,章太炎怎么说他来着的?对,载恬小丑。

再说那翁师傅当了户部尚书之后,大小政令发了无数自不必说,关于李鸿章和北洋水师的,倒也有那么几条。

先是光绪十三年(1887),因为郑州黄河决口,户部拨款救灾,翁同龢趁此机会上了一道折子给朝廷,题目叫《筹备河工赈需用款办法六条》,就是筹救灾钱的六个办法,其中,在第六条里他写道:购买外洋枪炮船只机器等项及炮台各工拟令暂行停止也。

就是从今以后要想从洋人那里买枪炮船舰之类的事儿,一律不给钱了。理由是这钱要拿来救灾,防灾。

这显然针对的是洋人军火商的最大客户——北洋水师。

光绪十四年(1888),李鸿章奏请修建从通县到天津的铁路,要求户部拨200万两给北洋,慈禧太后本来都准了,结果翁同龢跳出来反对,表示户部不会给这钱,理由是这铁路大清能用,洋人也能用,搞不好哪天就利用了这到通县的铁路,快速抵达北京攻占京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