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叁 第十四章 大野龙方蛰(第6/8页)

“如果见机行事而导致速度放慢的话,恐怕日本人会抢先我一步。”

其实早在此时袁世凯的心里就已经一万分地清楚了:平定朝鲜内乱,不过小事一桩,真正的敌人,其实是日本。

据说后来金允植对他做出了如下的评价:豪慨似宗悫,英达类周郎。

宗悫,南朝名将,自幼立志乘长风破万里浪,这也就是成语乘风破浪的由来。

周郎,就是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8月20日,吴长庆部抵达朝鲜南阳马山浦港,本来按照吴长庆的打算,是想趁着晚间月黑夜高的时候先派一营人马上岸探探路,结果命令是下了,可本该去的那个营却毫无动静,叫人下去一问,原来是营官推说晕船走不动,去不了。

俗话说军令如山,平日里没病没灾的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在正是兵贵神速的时候,可这营官就是推说自己和自己的弟兄们正上吐下泻腿发着软走不动道儿,吴长庆一时半会儿也真拿他没办法,就在这个时候,袁世凯自告奋勇地站了出来,表示自己愿意带一小队人马前去探路。

在获得许可之后,他便立刻带人出发了。

其实早在行船途中,袁世凯就趁着跟金允植扯淡的工夫对南阳港的地形做了充分的了解,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所以上岸之后,没费多大功夫,不仅选定了适合大部队登陆的最佳地点,同时还安排了一整套行军方案,更让吴长庆感动的是,在探完路之后,为了能让部队在第一时间出发,袁世凯一个人光着脚踩着泥石路飞奔回来,一口气跑了好几里地,紧接着,连歇都不歇一会儿,又自任先锋,为大军引路。

南阳港离汉城说远不远,可说近却也不是顷刻就能到的,在数日的行军过程中,本担负着戡乱王师名声的吴长庆部非但没碰上箪食壶浆的好事儿,反而还恶评如潮,这主要是因为部下士兵在国内养成的恶习在朝鲜的国土上盛开了鲜花,要么偷鸡摸狗要么调戏妇女,这还算小的,更有甚者干脆跑人村子里明着打劫外带打人,一时间,大清的声望一落千丈,朝鲜人民普遍觉得这日本鬼子来了好歹还发两块糖,这宗主国的军队来了怎么着也得发点个泡菜吧,结果不但不发,连泡菜坛子他都抢,太坏了。

吴长庆为人比较厚道,总觉得是多年的老部下实在不好意思搞肃清,就在这时候,袁世凯又跑了出来,主动表示只要肯给旗牌令箭,自己愿意整肃军纪。

那个时代拿着令箭整军纪的手段比较简单粗暴,主要就是杀人,谁违反了,就砍谁脑袋,袁世凯在奉了将令之后,花了一上午抓了十几个招猫逗狗的士兵,再花了一顿饭的工夫,选出了罪行最严重的七个,再花了一下午,当着全军的面,砍下了他们的脑袋。

这一天,袁世凯很忙,连午饭都没吃,这让在周围围观杀头的朝鲜老百姓非常感动,所以在今天的朝鲜史书上我们还能看到这样的记录:“他(袁世凯)为了整顿军纪,竟然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经过此次的杀鸡儆猴,吴长庆部的纪律瞬间大为好转,当月23日,部队抵达汉城,不过还是晚了一步。

早在16日,逃回日本的驻朝公使花房义质就从本土带了一千五百人卷土重来,杀到了汉城之外,并于19日进入城内,和大院君展开谈判。

谈判的主要内容是要求赔偿日本侨民被杀被抢的损失,以及增开通商港口,还有就是为了以防这样的事情再度发生,要求给予日本在朝鲜的驻兵权。

但大院君除了愿意稍微赔给被砍死的日本侨民一些丧葬费意思意思之外,其余的一概都没有答应的打算,可毕竟日军兵临城内,要一口回绝似乎也不太明智,于是就采取了拖延战术,反正拖一天是一天,耗着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