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五章 明朝联军大反击(第4/6页)

但第二天却是大雨倾盆,放火计划顿时成了泡影。无奈之下,麻贵终于顿悟出了一条新计谋:既然打不死你,干吗不困死你?

连续做了快一个星期的无用功,麻将军的脑子总算是开窍了。

之前我们就提过,蔚山城还处在修建中,换言之,这就是一座烂尾楼工程,防御效果已经打上了一个折扣,而且,此刻城内的物资也极其匮乏,粮食暂且不提,都十二月末的大冬天了,炭薪、棉衣却是异常缺乏,甚至连饮水都严重不足,所以城池被攻破,那本身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对此,明军主将麻贵主动派使者前去谈判,要求加藤清正主动投降,只要交出城池,可以既往不咎,并且让全城大小安全地回日本。

当两名使者来到城内见到清正后,清正对于投降一事表示要考虑考虑,接着他又提出,希望能够先交换俘虏。

对于清正的提议,麻贵明确回答不行,并且认为是多此一举——你只要投降了,明朝的俘虏你自然要放,日本的俘虏留在我这儿当然也没用啊。

但是加藤清正似乎特别执著于俘虏一事,他三番五次地要求先交换俘虏,然后再投降,还强调说这是原则问题,违反原则的事情他是不会做的。

就这么来来回回地拉锯了好几次,麻贵又明白过来了,他们是在拖时间。

可还是慢了半拍。

庆长三年(公元1598年)一月三日,从西生浦来的日本援军终于出现了。分别由锅岛直茂盛、黑田长政、加藤嘉明、毛利秀元、长宗我部元亲等共率一万三千人马分四路从水陆两道开来。

元月初四,联军开始撤退。

这真的是一个很莫名的行为。毕竟日本人里外加起来不过两万余,而明、朝联军的人数至少仍在五万之上,这种情况下跑什么?

但还真就有人下命令让撤了,这个人叫做杨镐。

杨镐,河南人,万历年进士。他当时的职务,说得官方一点,叫做右佥都御史,说得白话一点,其实就是明朝援军的现场副指挥。名义上是麻贵的下级,但实际上,因为杨镐是文职,依照明律文高武一等,所以,他就是名誉总指挥。

在不久之前,杨镐还在蒙古打了个败仗,这次被派到朝鲜是戴罪立功来了。

可惜因为能力有限,所以功还没立,又戴上了新罪。

杨镐撤退的原因是因为他害怕日本援军将自己退路截断,然后两面夹击把自己歼灭。

其实他并不知道援军到底有多少人,只是看到了又是马又是船的,心理上退缩了。

这一退缩,就把原本的胜仗变成了败仗。

本来麻贵心里也不踏实,一看杨镐下令撤退,也顺坡下驴地开始具体安排起撤退计划了。

计划比较简单,明军分四路先后撤退,动作越快越好。

但是刚刚起步没走了多少路,日军就追过来了。

带头的是毛利家家臣吉川广家,小早川隆景的哥哥,战国名家吉川元春的儿子。

杨镐见状,立刻改变了行动模式,将原本的撤退模式自行转换为逃跑模式。

这下算是坏事儿了。

领导一跑,属下自然责无旁贷,纷纷效仿,终于,将原本唾手可得的胜利转化为了集体逃亡。

而日军方面自然也毫不客气,从一开始的吉田广家,到之后的黑田长政、锅岛直茂,都纷纷加入了追杀行列,到最后连原本被打得缩在城里伸头喘气都不敢的加藤清正,也带兵出来过了一把乘胜追击的瘾。

最终,明军大败,幸亏游击将军茅国器等人拼死殿后,才不至于全军覆没,但也造成了丧师万余的严重后果,根据日本方面首实检的报告来看,被割下头颅的联军共有一万零三百八十六人。

所谓首实检,就是日本人在打完仗后统计砍下敌军的人头数,因为战国时代,武士根据军功得领地或赏钱,而那军功,就是指你在战场上砍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