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四章 沈惟敬与小西行长的无间道(第3/10页)

那还说什么?散了吧。

这五千人就这么逃的逃,降的降,一点犹豫都没有。

此时的祖承训估计是哭笑不得,毫不客气地拿下了南芦门。

南芦门一失,等于是打开了一个缺口,明军纷纷涌入,开始对日军发起了里外夹攻,知道大势已去的小西行长在做了最后一阵抵抗后,不得不放弃了平壤城,下令撤退。

撤退的路线是李如松特意安排出来的东门,但当他们踏上逃跑之路才发现,这并非是一条逃生通道,而是一条死亡之路。

那里埋伏了数千军队。

又是一阵围攻后,丢下了数百具尸体的小西军才算突围成功。

行长打算先去平壤西南部的山城凤山城落脚,并且和那里的守将合并一处,一边抵抗明朝军队的攻击,一边等待汉城方面的援军。

凤山的守将叫大友义统,是叱咤战国的切支丹大名大友宗麟的长子。

切支丹就是天主教,在战国时代,信天主的大名也被叫做切支丹大名,不过这伙人里头真正肯为上帝献身的没几个,主要是打算利用宗教跟西洋人攀关系,以便从他们手里头弄到先进的武器顺便搞搞双边贸易。

不过大友宗麟是个异数,他既要洋人的东西,却也非常信仰上帝,虽然从整个战国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人也就是个普通的厉害角色,但在当时西洋人的记载中,他却是能够跟织田信长平起平坐的人物。

可是大友义统显然没他爹的那份能耐,这位仁兄一看到平壤的战火,立刻拔腿就跑,换句话说,小西行长还在平壤城内跟李如松拼命的时候,凤山城就已经人去城空了。

不得已,小西行长只能再退。

这一退,就退到了汉城,而李如松也趁机仅用了二十天不到,收复了凤山、延安(朝鲜地名)以及开城。

现在,朝鲜的首都就在他的眼前了。

虽然他非常想立刻攻下汉城,但李如松心里很明白,这是非常困难的。

攻平壤,他五万,行长两万,都打了老半天,还用上了那么多大炮,现在汉城内的日军有四万,人数大致相当,要想硬碰硬地拿下来,是几乎不可能的。

所以,李如松打算先停下脚步,好好考虑一下对策,思索一下战略。

这本是很正常,很正确,也很应该的做法,但终究没能做成。

原因出在柳成龙身上。

这位朝鲜时任领议政反复催促李如松尽快收复王京(今汉城),好让李昖早日回朝。

无奈之下,李如松下令由总兵查大受,副总兵祖承训率兵三千骑前去探路,暂时堵上了柳先生的嘴巴。

探路部队没走多久就来到了一个叫做碧蹄馆的地方,并在那里南部的砺石岭,遭遇了日军将领前野长康的部队一百余。

前野长康是丰臣家的老部下了,从秀吉还叫木下藤吉郎的时候就已经跟在了他的左右。

双方一阵激战后,日军败退,损失六十余人。查大受也不追赶,下令撤出此地,回到碧蹄馆驻扎过夜。

同时,李如松也接到了送来的汇报。汇报上称,探路部队碰到了日本的大军,小试牛刀打了几下,便斩首六百。

看了之后,李如松很高兴,随即他便率亲兵精锐一千,准备亲自去接应并支援查大受,同时又令李如柏、李如梅、张世爵各率军一千共往,最后,他还安排了总兵杨元率部五千作后随应援。

查大受也很高兴,他觉得虽然自己夸大了胜果,但日军确实不经打,如果日本人都是这种战斗力,那么光靠他这三千人,估计都能拿下汉城。

第二天大清早,下着蒙蒙细雨,查大受刚起床,正想打套军体拳然后去吃早饭,却听手下报说,有一股五百余人日军杀过来了。

没办法,早饭也没吃,也没有多作考虑他就率部出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