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十章 王直与日本:明朝海盗传奇(第3/6页)

也就是说,16世纪之后的倭寇,尤其是烧杀劫掠的那一批,绝大多数都是华夏同胞。

这并非瞎说。

话说有一位昆山人,被倭寇掳走,在船上当苦力,五十多天后逃走,跑到官府报案说遭倭寇绑架。

衙门老爷问他,倭寇人数多少,真倭几何?

回曰:倭寇两百余人,真倭十几个,其余的都是同胞。

两百个人里日本人二十个都不到,看来“真倭十之三”的说法还真是给了面子。

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中国人才会去当倭寇呢?

有个姓郑的明朝书生是这样记载的:“凶徒、逸囚、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去参加倭寇的,主要都是些地痞流氓、市井恶霸、逃犯、被罢免的官员,还有不得志不合群的书生,乃至宗教界败类。

比如倭寇界著名代表徐海,当年就是虎跑寺的和尚。

然而就是这群人,却把东南沿海闹得鸡犬不宁、怨声载道,几乎是所到之处无人生还。

最糟糕的是,因为倭寇杀得太狠了,所以很多受害者都觉得,与其自己天天这么被抢被烧,不如跟着他们一块儿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于是纷纷加入其中,这就使得倭寇的队伍迅速壮大,而当受害者成为加害者的时候,其手段往往更加残酷无道。

当时的东南沿海,基本上可以用这样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绝望”。曾有一个叫谢杰的人说过:“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而时任南京刑部尚书的《金瓶梅》作者王世贞把话说得更绝:“自节帅而有司,一身之外皆寇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除了总督巡抚之类的高官,之外全都可以认为是倭寇。

此外,他还用了“民寇一家”来形容当时的情况。

说到这里我们其实可以得出一个令人痛心的结论,那就是长期以来,被很多人当作抗日英雄崇拜的那些抗倭名将,诸如戚继光、俞大猷等人,他们的对手实际上大多是自己的同胞。

不过,话又得说回来,杀人放火的倭寇,毕竟是倭寇中的少数,大多数顶着这个名号的,不管中国人日本人,还是以干武装走私为主。

若是要在这些人里头找出一个值得一说的角色的话,那我想最合适的应该是一个叫王直的人。

对于这个人,评价趋向两极:喜欢的将其尊为毫不逊色于大航海时代任何一名冒险家的海贼王;而讨厌的,则直接以汉奸二字一言蔽之。

但世人认为王直是汉奸的唯一根据,仅仅只是因为他在做海贼的同时也跟日本人走得很近,可要是因为这个就把人当汉奸,那汉奸未免也太廉价了些。

王直,生于中国安徽,据说出生时,他娘梦见天上有星星陨落怀中。他年轻的时候虽然过得很落魄,但却一身侠气,乐善好施,仗义疏财,又文武兼备,所以深受周围人的信任,威望也很高。

自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起,王直就跟着同乡徐惟学(徐海的叔叔)、叶宗满等人搞起了走私。一帮人先是在广东打造海船,然后再坐船游走于日本、泰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走私贩卖硝黄丝绵等物品,赚了不少钱。

于是这就成了倭寇了。

或许是天生头脑好,会经营,再加上仗义疏财、有情有义的侠客性格,使得王直很快就在这个圈子里越做越大。数年工夫,他就成了东亚海域说一不二的大哥级人物,当时要想在亚洲海面上做生意,那就必须得按照王直定下的游戏规则玩,不然压根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虽然日子是过得风风火火,但这终究是不为大明朝所容的勾当,所以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1年),王直应当时日本北九州大名松浦隆信之邀请,将大本营移至了肥前国的平户,也就是今日的长崎县平户市,这样至少不会隔三岔五地被明朝的剿倭部队围剿,好歹也能得个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