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贰 第二章 最后的遣唐使(第3/7页)

数百年来,日本为了繁荣强盛,事无巨细都一直在模仿着大唐,然而恰恰就是从大唐山寨来的这套租庸调制度,反却导致了今日日本的贫穷,农民的离乡。

进一步说,正因为一味地跟风大唐,疯狂模仿甚至到了无视自己国情的地步,才会使得整个日本国都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发展。

吉备真备那一代所提出的疑问,在菅原道真这一代得出了答案。

解决的方法他也很快想好了,那就是把这套从大唐照搬来的律令给废了,然后换上一套适合日本人自己的制度。

这招听起来相当不错,既伟大又靠谱,只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此时的这位菅原大人撑死也不过算是个封疆小吏,人微权轻,他凭什么去参与这改变国家体制的大活动?

对此,道真也有方案,那就是通过努力当上中央大员,等权倾天下之后再搞一场举世无双的大改革。

虽然在常人眼里这几近于天方夜谭,但菅原道真毕竟是三岁识千字五岁能作诗的菅原道真,很快,他就寻摸到了一个能高升的机会。

话说仁和三年(公元887年),光孝天皇因病驾崩,由于走得急,也没留遗诏,所以只好由诸大臣们开个会,讨论选出一个新天皇来。

光孝天皇是嵯峨天皇的孙子,尽管和爷爷相比,子嗣稍少,但这家伙光儿子也有二十来个,要想从里面选出一个能继承皇位的,多少得费些口舌和时间。

就在众臣为下一代天皇该让谁来当僵持不下时,太政大臣藤原基经横空出世,表示这个皇位,很明显应由定省亲王来接手。

太政大臣,乃太政官之首席,唐名叫做相国,大丞相抑或是太师,不管叫哪个,它都是位极人臣的象征。

而被藤原基经举荐的那个定省亲王,是光孝天皇的第七皇子,元庆八年(公元884年)被下赐源姓,失去了皇室身份。

虽说光孝天皇病重之后他又被封了亲王,但不管怎么说,日本的惯例向来是皇家是神,臣子是人,一旦脱离了神籍的家伙无论从何角度来考虑都是几乎没可能再回到神的小圈子里来的,更不用说当天皇了。可是因为藤原基经的强力推荐,满朝文武无人敢驳其面子,大家只能同意让定省亲王继承大统。

当年九月,亲王上位,称宇多天皇。

宇多天皇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从人变成神到底是谁的功劳,故而在即位后不久,他便下了一道圣旨,封藤原基经为关白。

关白是日本的一个令外官,尽管属编制外,可权力极大。

这官简单而言就是摄政,即当天皇年幼或是人傻的时候,关白便代表皇上统治全国,即便天皇不傻,全国的政务也要先经关白之手,再转交给天子,同时,他还拥有直接草拟并且颁布圣旨,以及对政事进行最终裁决的权力。

顺便一说,“关白”二字也来自中国,典出西汉权臣霍光的一句话:“诸事先关白光。”就是说凡事必须先要请示霍光,然后再跟皇帝说。

所以关白在日本也叫“博陆”,因为霍光封爵博陆侯。

作为一个权倾天下的老牌政客,藤原基经在接到圣旨之后很淡然地选择了拒绝——这是一种礼节,民间俗称谦虚。

毕竟关白不是一块水果糖,堂堂太政大臣要真没一点矜持地见了就抢说拿就拿,那是很掉身价很没面子的。

天皇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藤原基经婉拒关白之职后又下了一道圣旨,二请出山。

该圣旨由一代名儒左大弁(官位)橘广相起草,天皇亲自敲章。在文中,作者橘左大弁引经据典,高度赞扬了藤原老太政的各种高风亮节,并且衷心地希望他能出任关白一职,以便更好地为国,为天皇发挥自己的能力。

原话是:“希望藤原卿无论如何都要担任此阿衡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