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最后的宫殿

清代的后妃较之前朝来讲真是太幸运了。不仅在入关之初就废除了殉葬制度,使这些死于皇帝之后的女人得以寿终正寝,而且,殁后的丧葬也尽量做得风风光光,称得上死后哀荣。后妃的陵寝或典制大备,或等级森严,使人深感皇家丧葬的威严、秩序和富有。这些生前尽心侍奉皇帝的后妃们,死后又规矩地来到各自的墓穴里,静静地守望着、期盼着,使肃穆安静的陵园里更增加了一份唯美主义的凄婉。

1.皇后陵

老皇帝死了,新皇登基,新皇帝的母亲如果还活在世上的话,那就是名副其实的皇太后了,被称为圣母皇太后。这个时候的皇太后会觉得前所未有的威风,自己辛苦带大的儿子如今成了万民之主,真是名副其实的扬眉吐气了。于是,在享受荣华的同时,开始像新皇登基后要为自己选择万年吉地一样,也要为皇太后选择墓地,成为百年后的永远归宿。

这个时候,新皇帝真的是心甘情愿地为母后做事了。

其实,清代建造皇后陵是一个独创。清代陵寝制度源于明代,可是,明代没有皇后陵,那么,死在皇帝驾崩以后的皇太后要葬在哪里呢?原来,明陵地宫有三条隧道。可各自应时启闭。如《明史·后妃传》记载,“(明英宗孝庄皇后)成化四年九月合葬裕陵,异隧,距英宗玄堂数丈许,中窒之,虚右圹以待周太后”。1957年,发掘明定陵地宫,证实了这一记载。

和明陵地宫不同,清代帝陵地宫只有一条墓道,皇帝入葬地宫之后,地宫墓道就要关闭石门,永世不再打开了。所以,为健在的皇太后建陵,也是现实的需要。

宁静的守护——昭西陵

清代在关外没有建造皇后陵,包括死在皇太极后面的孝端文皇太后。顺治六年(1699年)四月十七日,皇太后驾崩,终年51岁。遗体运回盛京后,火化为一坛骨灰,葬入昭陵地宫之中,这就为早已对汉文化感兴趣的孝庄文皇后所不能接受了。因为,汉族士大夫很鄙视火葬,认为那样把先人的尸体烧掉,野蛮而无情。所以,孝庄文皇后决定死后不要火化自己尸体。可是,如果要同皇太极葬同一地宫之中,既有骨灰坛子,还有巨大的棺椁,很不成格局。还是不要和皇太极葬在同一地宫中吧,这是孝庄文皇后的想法。于是,她临终前很神秘地把康熙帝叫到跟前,商量解决的办法。康熙帝听从了祖母的意见,在东陵为祖母建了一处暂安奉殿。这个“暂安奉殿”一直延续了37年,直到雍正帝继位,才将其改造为“昭西陵”。

这座昭西陵如同主人孝庄文皇后一般,默默守护在清东陵风水墙之外。

然而,昭西陵中的墓主人孝庄文皇后死后不归葬东北昭陵,而葬在东陵,引来人们议论纷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关于“太后下嫁”的传闻。可以说,所有持“太后下嫁”观点的史学家们都到昭西陵来寻找依据,好多史家认为这是“太后下嫁”的铁证:

首先,孝庄所谓的临终遗嘱引来后世的诸多质疑。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帝谕:“太皇太后疾大渐时,谕朕曰:‘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谆谆降旨,朕何敢违!伏思慈宁宫东,新建五间,太皇太后在日,屡曾向朕称善,乃未及久居遽尔遐升。今于孝陵近地择吉修建暂安奉殿。”

孝庄的这番话,是其死后由玄烨转述的。可是,雍正即位之初,于雍正二年二月初五日,再次转述孝庄这些话时,除了玄烨所述内容之外,又加入“若另起茔域,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的内容。同是一道谕旨,何以前后有如此大的差异?如果真像雍正所说“恐劳民动众”,那么,康熙在筹建暂安奉殿时,却将禁城内新建五间特地拆运至遵化,择地修建,其大殿为重檐庑殿顶,在东陵所有陵寝中规制为最高。而雍正在改扩建昭西陵时,添建了方城、明楼,又建其他后陵所没有的小碑楼,这难道不是劳民动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