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4页)

我们之所以特别把凯恩斯挑出来讨论,是因为他有系统地提出了一套日后在思想和政治上最具影响力的主张,说明资本社会如想要生存,就必须把整体的经济发展交由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管理,乃至计划,如有必要,还得将自己转化为混合式的公/私经济。这种学说在1944年后很受改革派、社会民主与激进民主派的理论家和政府的支持。只要它们(例如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还不曾独创出这样的构想,便会热诚地予以采纳。因为1914年以前的那种自由放任式资本主义已经死亡的教训,大家几乎都已在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的大萧条岁月中领受到了,甚至拒绝为其新理论更换标志的人也领受到了。自20世纪30年代起,整整有40年之久,支持纯粹自由市场经济学的知识分子都是孤立的少数,除了那些支持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商人。那些商人因为过分关注自身的特殊利益,因而无法在整个体系当中找出最有利于他们的位置。

大家必须接受这个教训,因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替代物,不是市场引发的复苏,而是崩溃。这场崩溃并不是革命分子所希望的资本主义的“最后危机”。但是,它或许是一个基本上借由周期性起伏运作的经济制度有史以来唯一一次真正危及制度本身的经济危机。

因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余绪之间的岁月,是一个充满危机和骚动的时期。帝国时代的世界模式在各种蓬勃发展的力量撕扯下宣告崩溃,之前那段漫长的歌舞升平的繁荣,静静地形成了这些蓬勃发展的力量。是什么崩溃了?答案很清楚。崩溃的是自由主义的世界体系,以及19世纪资产阶级社会视之为任何“文明”皆热切渴望的标准。毕竟,这是法西斯主义的时代。在20世纪中叶以前,未来是什么样子尚不清楚,就算新的发展或许可以预料,但也因为它们与人们在骚动时代所习以为常的事物非常不同,以致人们几乎过了30年的时间才认识到当时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