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时代德国的社会和政治

威廉时代,德国进入了快速的工业化时代,社会民主党迅速崛起,象征着社会冲突的急剧上升。议会的政治结盟相当不稳定,利益集团对政治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个政治结构的顶端是威廉二世皇帝,但他的政治天资实在有限,同时还有无数的个人问题,周围还有几位亲信顾问对其政策施加影响。在威廉二世统治时期,德国主导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并加速了自身的衰落。不断困扰着它的社会矛盾在下一个政权——魏玛共和国时期也没有得到解决,并以新的形式在希特勒的上台中起了重要作用。

从1871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彻底改变了它的特征。德国人口从1871年的4100万增长到了1914年的6770万,增长了约3/4,而同一时期邻国的法国人口仅从3600万增长到4000万。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德意志帝国的城镇发展速度,年轻的流动人口离开了土地,在工业中心寻找新的机会。首都柏林这个大都会得到了迅速发展,华丽浮夸的中产阶级住宅边上是虎头蛇尾的公寓区,昏暗的庭院是穷苦的工人阶级的孩子玩耍的唯一游乐场所。虽然一些住宅工程给工人们提供了价格公道的住宿,比如西门子公司赞助的住宅工程,但对大多数工人来说,他们只能住上相当于贫民窟条件的房子。尽管经济的波动和频繁的危机直到19世纪90年代才得以平息,德意志帝国的第二波工业化浪潮还是较为迅猛。当英国的工业产量仅仅翻倍的时候,德国的产量增加了5倍。经济重心从旧时的煤炭、钢铁和重工业转向了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等新兴产业。电力的广泛使用对这一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相比较而言,英国的工业化更加冗长缓慢,许多小型家庭农场互相竞争,认为政府不应介入自由市场。相反,德意志政府的干预较多,少数大型投资银行的作用也十分重要,比如德意志银行和德累斯顿银行。与英国形成鲜明对比的另外一点是财富集中,垄断利益集团的作用日益增强。卡特尔(Cartels)这个由生产类似产品的企业组成的垄断利益集团,控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继而控制产品价格,维护共同利益。卡特尔的数量增长十分迅猛,1875年才只有8个,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则增加到了大约3000个。

图23 柏林艺术家海因里希·齐勒(Heinrich Zille)所作的描绘工人阶级生活的漫画。配文为:“妈妈,弗里茨浑身湿透了!”“那就把他举在太阳下,他会干的!”

德国和英国在经济史上的不同与两者不同的阶级结构有关。在英国,土地所有者和工业获益者缓慢地融合。而德国的等级差异一直较为鲜明。古老的容克地主阶级仍然通过三级表决制主导着普鲁士政治(并未考虑快速的城市化带来的影响而重划选区,容克地主主导的乡村地区由于人口稀少而在这种选举制度中受益),通过控制普鲁士政治,容克地主阶级进一步主导了帝国议会。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容克阶级虽然手握政治实权,经济地位却逐步下滑。面对越来越悬殊的差异,必须在农业贵族和不同的工业利益集团之间找到平衡点(不同的工业利益集团必然拥有不同的利益,一些人相较之下更为支持保护主义政策)。另外,新的工人阶级也迅速壮大,从乡村到城市工厂生活的改变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文化上的冲击,也使得工会和社民党迅速壮大。在1891年通过的《埃尔富特纲领》(Erfurt programme)中,社民党采取了激进的原则[由卡尔·考茨基(Karl Kautsky)起草],却配合了温和的计划[由修正主义者爱德华·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起草]。1905年起,社民党越来越官僚主义,被有关政策、目标和策略的矛盾和争斗所困扰。尽管如此,社民党还是在1912年成为帝国议会的第一大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