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死于德里纳河边(第4/9页)

波蒂奥雷克开始为躲不过的战败编借口。他呈报了“洛兹尼察的离谱行径”,即该地两个兵力完整的奥地利军,面对塞尔维亚人的轻度抵抗,却未能渡过德里纳河。他表示这场渐渐呈现的挫败该怪在他们头上,而非他头上,他要军官无论如何不得撤退:“不准撤退;凡是下令撤退的军官都会受军法审判,撤退的士兵则会遭枪毙。”[20]其他将领则只是指出奥地利战术的无效。在照本宣科的战前演习中,奥匈帝国炮兵只懂得对以插旗表示的敌军发动攻势,从未学过怎么对付这种流动的打法。他们浪费炮弹,只要怀疑某处有塞尔维亚部队,就朝那里乱轰一通,未瞄准经商定的目标,未节省炮弹供反炮兵战之用,或供在塞尔维亚预备队增援前线时打击该预备队之用。[21]

第六集团军照理该助第五集团军过河,却也拼命要渡过德里纳河。一如八月时,丘陵地使行进慢如牛步。有壕沟严密防护,且在俯瞰德里纳河上游、中游的山上有自家的火炮,塞尔维亚人朝下方装备简陋的奥军开火。[22]一如第一次世界大战里的他国军队,这些奥地利人吃到炮弹严重不足的苦头。节俭的各国陆军部未储备炮弹,因为炮弹放久不用,炮弹的化学成分会变质,而且各国军方没料到一九一四年会爆发大战(法国在战争头一个月就打掉其库存炮弹的一半)。康拉德和波蒂奥雷克这时为自己还可用的炮弹问题激烈争吵,都认为对方在囤积炮弹或浪费炮弹。“炮弹省着点用,”有位军长写道,“不久后我国的工厂就无法再送来炮弹。”[23]

作战用的金属供应吃紧,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得不呼吁人民尽可能献出金属:火炉用具、垃圾桶、球形门把、烛架、皮带扣、教堂钟、刀具。“我们的军队需要金属,”他如此恳请。的确如此;这时奥军下令只有“出现明显目标”且每个炮兵连长都同意那目标“真实且适当”时才能开炮,严禁所有炮集体开火。[24]在这样的火力支持下,奥地利步兵团到处遭打散。来自亚哥德纳(Jagodna)南边第四山地旅的报告,证实奥军炮兵开炮是如何地节俭:“九月十四日整日遭敌火力攻击,我们一再请求位于覆林高地上的炮兵开火,却被告知没有‘适合的目标’。然后我们请第五山地旅用其火炮猛轰该高地,该部也回以‘未出现合适目标’。”[25]上级既命令士兵节省弹药,却又警告他们,“凡是在这里未立即用掉的东西,都会被送去给俄罗斯战场的友军”,典型的“好兵帅克”吊诡。[26]

第六集团军第一师辖下某个奥地利地方防卫军部队,九月八日夜遭敌人打垮。当时,塞尔维亚人在漆黑中靠近,用德语喊道,“奥地利地方防卫军,不要开枪,我们是第八十四团”,然后冲过来,开火。隔天,塞尔维亚人重创该师,歼灭该师的小规模战斗编队,然后击倒冲上来的每个预备编队。有位团长是克罗地亚人,用克罗地亚语短暂重整溃散的队伍,督促道Dalmatineidojte se!但出现在他后面的德意志人旅长,用德语声嘶力竭大叫“奥地利地方防卫军的兄弟,守住防线!援军就要来!”之后,队伍又溃散。已照着他们的克罗地亚人上校行事的士兵,跑离他们的德意志人将军,开始一拨拨往后面跑;每有军官挡在前面要他们调头,他们就绕过去继续跑。[27]

波蒂奥雷克试图重现八月的局势,以萨瓦河边的克劳斯“综合军”扮演那时第二集团军的角色,第五、第六集团军则强渡德里纳河与克劳斯部会合。但扮演打击角色者只有塞尔维亚人,奥军只有挨打的份。塞尔维亚人让第五集团军部分兵力于九月十三日在列斯尼察过河,然后以旋风般袭去的炮弹、子弹予以消灭。第五集团军余部从左岸眼睁睁看着自家弟兄遭杀戮。[28]由于在德里纳河边无处可去,费利克斯·施瓦岑贝格上校带着他的龙骑兵团到米特罗维察(Mitrovica),下马,渡过萨瓦河。龙骑兵在对岸等自己的马过来,就是苦等不到。由于船不够将人和马都运到对岸,这位亲王和龙骑兵只得打消作战念头。“我们所有人平时都未受过下马作战的训练,也没有充足的装备来执行此任务;我们的卡宾枪只有约五十发子弹可用,没有铲子可用来挖壕沟,而且我们穿戴像野花一样耀眼的红长裤、红帽,还有使我们寸步难行的高统马靴和马刺。”[29]事实表明,为阅兵而打造的骑兵打不了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