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克拉希尼克(第2/14页)

康拉德秉持其一贯不服输的精神,尽管没有胜算且没有德国人配合,仍选择进攻。后来弗朗茨·约瑟夫说到康拉德时表示,“对于有着如此宏大计划的参谋总长,我们找不到适合他一展身手的领域”,但在一九一四年八月时,皇帝表现他的一贯作风,丝毫未阻止康拉德实现其计划。[10]康拉德以未构筑防御工事的伦贝格为其右翼的依托,大胆假定他能用他的左翼兵力(他的第一、第四集团军的十八个师)往东北强力挺进,包围、消灭集结于卢布林(Lublin)、海乌姆(Chelm)周边的两个俄国集团军。如果康拉德击溃这两个集团军,不必等毛奇打败法国后履行承诺回师东线,他就可宣告在布格河边得胜。

像康拉德这样坏脾气的人,很难抗拒如此美好前景的诱惑,但衡诸现实,他该抗拒住。即使击败卢布林周边的两个俄国集团军,他们后面还有两个作为预备队的集团军(第十一、第九),而康拉德不可能让这两个集团军也称臣,因为他缺乏后备兵力、运输工具、弹药。康拉德在战前拟的作战计划,想以超过三十个师的左翼兵力执行这一攻势,迂回、包围俄国在波兰、加利西亚动员的部队。如今他左翼的兵力却只有十八个师,根本不足以震慑俄罗斯人。至这时为止,俄国已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部署了五十二个师,且俄国师的战斗力大于奥地利师——俄国师下辖的营、机枪数目比奥地利师多,平均来讲战斗力较强六至七成。俄国师在火炮上也拥有摧枯拉朽的优势,野战炮比奥地利师多一倍,重型火炮多两倍。就火炮来说,俄国与德国相比,居于劣势,与奥地利相比,却远远占上风。[11]

康拉德诸师这时得行走约一百六十公里才能抵达他们的进攻点,由此观之,康拉德的冒进更显鲁莽。康拉德想必知道,光是行军就会毁掉他以平民为主的军队。康拉德的青年时代回忆录讲述了他唯一的打仗经验(一八七八年在波斯尼亚),谈到当时夏季酷热带给士兵何等“说不出口的痛苦”,导致造成集体掉队乃至自杀。[12]康拉德若照原来的部署计划行事,他的部队会坐火车横越这酷热的一百六十公里路,结果,他的部队是在炙人的烈日下,靠双脚吃力开赴前线,一路吃辎重队、骑兵、火炮扬起的尘土。随行的牲畜(将陆续宰杀供奥地利每个军食用的七十头牛、两百头猪、三百只绵羊),一路叫,一路大便,令士兵更为痛苦。

“酷热”中行军的往事,令来自蒂罗尔的皇家步兵团一员奥托·拉塞兹(Otto Laserz)永生难忘;部队在维也纳上火车,开到名叫卢比恩·维尔基(Lubien Welki)的小村子时被叫下车,改为走到一百四十几公里外的伦贝格。这一趟艰苦行军走了三天,如果搭火车,只需两个小时。走到第二天时,每个人都因虱子、口渴而痛苦不堪。他们在第一个小时就把水壶里的水喝光,然后每隔好几公里才会碰到水井,而一到水井,士兵会按阶级高低排队,等着喝温热、微咸且必然导致痢疾的水。这些皇家山地步兵团——来自维也纳、施蒂里亚、蒂罗尔这三个征兵区的奥地利地方防卫军部队——也不解为何要他们带着绳索、带铁钉的鞋底、冰斧,以及钉有平头钉的靴子,在地势平坦的加利西亚作战。

比起一般的军靴,这种靴子走在加利西亚的沙地上陷得较深。官僚作风在奥地利根深蒂固,因此,若没有照文书作业申辩理由,没有人敢,就连拉塞茨的团长都不敢不带这些不适用的东西,而因循苟且的官员当然未想到去做这种文书作业。于是,士气涣散,“脚扎痛,背和肩发疼”。拉塞茨的一名部下,行军第一天就落队落得很严重,下午才重见人影;拉塞茨指出,“他把所有东西,山区装备,乃至背包和干粮袋,全丢了,这时终于露出笑容。夏天在加利西亚一天行军五十公里,就是这个情景”。[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