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巨星陨落五丈原(第2/4页)

司马懿听了很高兴,因为这也正是他对付蜀军的一贯思想,他也认为拖是最好的办法,上次在祁山他已经试过蜀军的战斗力,他发现这支部队人数虽然处下风,骑兵的比重也不多,但训练相当有素,野战经验十分丰富,能攻能守,交起手来一定会吃大亏。

司马懿完全不担心拖不过蜀军,诸葛亮虽然在汉中进行了大量准备,但这两年他在关中也没闲着,经过长时间的备战,尤其是大修水利工程,已积蓄下足够吃的粮食,即使不从关内调粮,也足够了。

这时,诸葛亮已率领蜀汉大军出了褒斜道进入关中,在褒斜道的北谷口扎下大营,魏延率一部人马在十多里外另扎下一座营垒。

此地属曹魏雍州刺史部扶风郡的郿县,马超、法正、孟达都是扶风郡人。诸葛亮没有指挥人马去攻打郿县的县城,因为当年董卓被封为郿侯,在此修筑了著名的郿坞,城池异常高大,里面可以储存无数的粮食,想必不会比陈仓更好打。

蜀军扎营的地方是渭河的南原,此处虽然也属关中平原,却是其最东端,平原并不开阔,中间是渭河,南面是突起的秦岭,北边是北原台地,南北可以相望。

司马懿率郭淮、胡遵、周当等部随后也赶到了,他们在渭河的北岸扎下营垒,与蜀军隔河对峙。雍州刺史郭淮认为诸葛亮必然会去争夺北原,应当先占据,但其他人都不同意他的看法,认为诸葛亮攻击的重点是郿县县城,之后是长安,所以防御的重点应该放到东面。

郭淮仍坚持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果诸葛亮渡过渭河占有北原,就会在北山地区连成一片,从而断绝关中与陇中的通道,使汉夷各族震动,使我方处于不利的地位。”司马懿认为郭淮的话有道理,就命他率所部进屯北原。郭淮立即率军赶到北原,并马上开挖壕堑,没等挖好,蜀军的一支人马就赶到了,由于有先到之利,郭淮指挥魏军将蜀军击退。

诸葛亮确实看到了北原的重要性,无奈被郭淮抢先了一步,于是他改变策略,让一部分蜀军向西面佯动,继续做出大举西进的姿态,而其实想夺取的,是战略要地阳遂。

阳遂这个地名已失考,“遂”通“燧”,可能是魏军设在渭河沿线的一处重要营垒,位置应在蜀汉大营的东面。魏将普遍认为,诸葛亮攻击的目标是西围,这个地名也无考,之前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曾分兵王平让他占据南围,它们意思也许不是固定的地名,是以方位划分的营垒名称,相当于魏军的西大营。

郭淮又不同意这种判断,他的理由是蜀军突然制造声势说要向西面攻击,这有些不合常理,可能是佯动,敌人的目标不在西面而是东面,具体说就是阳遂。郭淮的建议再次得到司马懿的支持,于是命郭淮和胡遵率兵赶赴阳遂。蜀兵果然来攻,由于魏军早有准备,攻击无法得手,退去。

初战看起来并不顺利,诸葛亮决定既不往西,也不往东,干脆就地屯兵,他看好了一个屯兵的好地方,就是渭河南岸的五丈原。

“原”通“塬”,是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一般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这种地势适合于扎营,因为四面不是深沟就是峭壁,利于防守。不过在这样的地方扎营,必须解决好水源问题,一旦断水,后果不堪设想。

五丈原就是一块高出周边的台地,当时属郿县以东的武功县,如今属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现在它的具体位置在岐山县城以南20公里处,背倚秦岭大山,面前是渭河。诸葛亮之所以选择这里扎营,不仅因为其南北皆有阻隔,利于防守,而且这个地方东西也有深沟,是天然形成的壕堑。当地人传说,当年秦二世胡亥某年的秋初西巡,在此看到一股旋风刮起五丈高,形成奇观,挥笔写下“五丈秋风原”,此地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