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文人开始带兵(第2/3页)

吴质就是这样的臭脾气,结果把自己弄成了政坛上的孤鸟。

不仅吴质当了“河北战区司令”,到了黄初六年(225)的春天曹丕又突然做出了两项重要人事任命:以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录行尚书事,随车驾董督众军;以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留守许昌,督后台文书。

吴质、陈群、司马懿,加上担任中领军的朱铄,“太子四友”全部有了军职,这些都打破了曹魏政坛的潜规则。自曹操创业开始曹魏阵营一直以来遵循着严格的文臣、武将两条路径,文臣从不带兵,而武将中虽有个别人短时间内兼任过太守一类的行政官员,但极少有向三公、九卿方向发展的先例。

文人就是文人,武人就是武人,这是两个不同的集团。在曹魏的阵营里,有人概括出这两个集团分别各有一个核心,文人的核心是汝颍集团,武人的核心是谯沛集团。曹魏的主要文臣中荀彧、荀攸、郭嘉、钟繇、杜袭、辛毗以及后起之秀陈群等人都是颍川郡或汝南郡人,这里自古多奇士,世家大族辈出,故称汝颍集团。而谯沛集团,是因为曹氏父子乃沛国谯县人,沛谯集团其实就是“诸夏侯曹”集团。

文臣中最优秀者,如荀彧、郭嘉、荀攸和崔琰等,一生从未担任过军职,这既是因各人特长而造就的不同分工,也暗含着某种权力格局的制衡,有人负责决策,有人负责执行。决策的人不管执行,执行的人不考虑决策。

由“武人”而入“文人”者有一个特例,那就是程昱,他本来是一员武将,后来成为曹魏阵营的核心谋士,程昱的成功转型是仅有的一例,而且是由“武”入“文”,而非由“文”入“武”。兵权是曹魏最核心的权力,三公可以让,九卿可以给,但兵权轻易不会给你。曹魏掌兵者不超过三种情况:一是如“诸夏侯曹”,或宗族或姻亲;二是如张辽、张郃、徐晃等人,是职业军人,为打仗而生,为打仗而死,绝对效忠于曹氏父子;三是臧霸、张燕、张绣那样曾经的地方实力派,被曹魏接收后暂时带兵,最终兵权也被稀释或整合。

陈群、司马懿等“太子四友”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情况,他们出身士族,走的是荀彧或崔琰的道路。尽管他们已身处权力核心,深得皇帝的倚重和依赖,但他们从未奢望过染指兵权,现在兵权却自己来了。

在给陈群、司马懿的任命诏书里,明确他们的军职分别是镇军大将军和抚军大将军,指挥的主要是“中央军”。

曹魏军制虽然延续了秦汉以来南军、北军的体制,但因为随时都在作战,四面都是战场,又加上曹魏实行特殊的五都制,除洛阳为常设首都外,邺县、谯县、许昌和长安是陪都,所以军制自然与和平年代的南军、北军有所不同。

曹魏的嫡系部队可以分为地方主力军团和中央军团两大部分,中央军团除中领军、中护军这些禁卫军外,还有一部分守卫其他几个都城。中领军、中护军简称“中军”,天子到哪里他们就守备于哪里,其他的中央军被编为镇军、抚军等兵团,由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指挥。

与一般杂号将军不同,陈群、司马懿的军职里还有一个“大”字,这是曹丕称帝以后的新发明,如果没有这个“大”字,这些将军就是普通的将军,相当于军长,加了一个“大”字,地位一下子抬升了很多,至少可以与四征、四安、四镇将军相当,从品秩上说略低于三公但高于二千石的九卿。

陈群和司马懿之前的身份仅是品秩千石左右的尚书令、尚书仆射,掌握了军权,品秩也骤然提升。同时,他们仍然负责尚书台,陈群以镇军大将军的身份“录行尚书事”,即兼任朝廷的秘书长,司马懿没有明确是否仍兼任尚书仆射这个副秘书长,但命他“督后台文书”,说明他仍然兼职于尚书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