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刘备的意外收获(第2/4页)

刘备一向敬重孔融,他们之前曾打过交道,见孔融发话,而且看到火候也差不多了,于是不再推辞,随同迎接团前往郯县,就任徐州刺史。

刘备到了徐州,去的应该是郯县。

他就任的是徐州刺史而不是徐州牧,因为他的资历还差得远。就任的方式有点类似于曹操当年的兖州牧,属于官民推选的,还没有得到朝廷的确认。刚开始刘备应该还是挺激动的,不过这种激动的心情也保持不了几天,因为当他认真审视一下徐州的内外部情况时,他肯定高兴不起来了。

徐州刺史部下辖二郡三国,从北到南依次是琅邪国、东海郡、彭城国、下邳国、广陵郡。琅邪国和东海郡的大部分地区目前被以臧霸为首的泰山帮实际控制着,在陶谦与曹操的两次战斗中都没有看到臧霸参战的记载,可能他负责驻防在外围地区。

陶谦手下的孙观、吴敦、尹礼等泰山帮成员抱成一团,他们又拉拢了陶谦任命的东海郡太守昌豨,表面服从陶谦领导,其实只听臧霸的,陶谦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睁只眼闭只眼。陶谦一死,臧霸领着孙观、吴敦、尹礼聚兵于琅邪国的开阳县,正式打出旗号,以臧霸为首领。一共只有五个郡国,琅邪国在霸臧手里,东海郡在昌豨手里,徐州没了一小半。这还不算,最南面的广陵郡也不在目前的控制中,这里先被笮融占着,笮融逃到江南后,广陵郡的大部分地区被袁术实际控制了起来。

说起来是堂堂的一州,其实手里能控制的,只有彭城国和下邳国而已。更严重的是徐州还隐藏着内乱的危险,陶谦虽然死了,但他手下还有一支嫡系队伍,陶谦是江东的丹阳郡人,那里素来出精兵,陶谦能在徐州立足,靠的就是一支丹阳兵,他死后这支人马由将军曹豹率领。曹豹出身不详,之前和刘备曾联手抗击过曹操,与麋竺、陈登等人不同,曹豹手里掌握着军队,是真正的实力派,在迎请刘备过程中,并没有看见他的身影,这让刘备很担心。

从外部形势看,徐州四周也是列强环伺,刘备一上任就面对着一个紧迫的问题,在天下总的格局中他要站在哪一边。

从中平末年到现在五六年时间过去了,汉室天下已经完全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天下,一批军事强人崛起,在各处据地称雄,天子和朝廷成了摆设。群雄之中,除了益州的刘焉、荆州的刘表以及凉州军阀以外,其他人几乎都被搅进了两大集团的争斗,一个是袁绍集团,一个是袁术集团。

袁绍集团里有曹操、刘虞,袁术集团里有公孙瓒、陶谦,现在刘虞和陶谦已成故人,吕布搅局,刘备、孙策异军突起,天下格局又发生了新变化。孙策是袁术的人,不管有多少恩怨,孙策暂时还到不了袁绍那边;吕布尽管已经残败,但仍然是一支力量,他是袁绍和曹操的死敌,未来跟袁术联手的机会很大。

只有刘备的政治倾向仍不明朗,他会继承陶谦的政治传统站在袁术一边,还是另辟蹊径站在袁绍一边,很多人都在关心着这个问题。

从渊源上说,刘备似乎应该站在袁术的一边。一方面,他曾经是公孙瓒的人,是同学又是部下,自然应该跟公孙瓒、袁术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他接手的是陶谦的徐州,陶谦生前一直跟袁术站在一起。

但是,如果继续与袁术、公孙瓒联盟,那就要和袁绍、曹操成为敌人,曹操发展的势头很猛,他已经两征徐州,如果政策没有什么改变,三征徐州一定会迫在眉睫,那时公孙瓒肯定指望不上,袁术这个老滑头也未必会帮忙,以徐州支离破碎的现状,去对抗曹操以及他背后的袁绍,刘备一定觉得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

对刘备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两边都不参与,都不得罪,你们打你们的,我只作壁上观。但这只是幻想,各方博弈渐深,已没有逍遥在外的空间。群雄逐鹿逐到了这个份上,没有朋友可以,没有敌人,是万万做不到的。退而求其次,那就只能与最强大的一方结盟,这是刘备面前的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