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找顶钢盔戴头上(第2/3页)

曹操对张邈的看法很单纯,张邈对曹操的感情却是复杂的。

从朋友的角度看,张邈跟曹操的关系处得不错,张邈比较讲义气,够朋友,对曹操也多有帮助,二人不说两肋插刀,至少也互相敬重。曹操托付卞夫人自己一旦出事就去投靠张邈,这种以家室相托的情谊不是假的。

但曹操来到兖州后跟张邈在地位上出现了反差,过去曹操在张邈的帮助下才有了立足之地,在张邈眼里曹操不说是他的下属最少也是平级,但很快曹操就出任了兖州牧,成了他的顶头上级,张邈心里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张邈与袁绍的矛盾逐渐公开,在张邈眼里曹操和袁绍的关系一直很铁,现在已经有了不少风言风语传到张邈耳朵里,张邈担心曹操顶不住袁绍的压力,迟早会向自己动手。张邈为了自保,产生了向曹操先动手的念头。

张邈的想法得到了陈宫的支持,作为兖州本土派人士的代表,陈宫当初力推曹操为兖州牧,想的是引进一个强人来保卫自己的家乡。曹操确实是一个强人,袁术被他打败,陶谦也不是他的对手,但陈宫并不喜欢,因为曹操不仅是强人,而且太招事。

曹操就任兖州牧以来就战事不断,袁术打上门来当然该还击,但打跑就行了,干吗还要追?陶谦挑事,把他拒于州境之外也就行了,干吗要深入徐州上千里,打到陶谦的家门口?这样的战略不符合兖州本土派的利益,陈宫在心里坚决反对。

前线一开打,后方就得供人、供粮,曹操让陈宫在后方搞后勤,陈宫感到给家乡人民造成的负担很重,思想压力很大。曹操打仗为的是他自己的事业,干吗让兖州人为他埋单?陈宫想不明白。

陈宫也逐渐坚定了一个决心,一定要把曹操赶走。张邈害怕袁绍和曹操加害自己,陈宫一心想把曹操赶走,二人一拍即合,他们的预谋或许开始的时间更早,甚至在曹操征徐州归来垂泣相对时已经有了,吕布的陈留郡之行就是这个预谋的一部分。

兴平元年(194)春天,曹操再次南征徐州。

鉴于上次征徐州时虽打到郯县城下,却没有力量组织攻城,致使整个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次再征徐州曹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不仅将能抽调出来的人马悉数带上,而且向冀州的袁绍请求增援。袁绍倒也爽快,派朱灵率部前来听曹操指挥。

朱灵字文博,冀州刺史部清河郡人,后来成长为曹军中的名将,他这次带来的有三营人马。当时正规军编制一般有部、曲、屯、队、什、伍六级,没有营。朝廷中央军之一的北军有五营,每营大约有1000多人。如果袁绍派来的援军是参照北军进行编制的,三个营应该是四五千人吧。

曹操留下夏侯惇、荀彧、陈宫、程昱等人率不多的守军留在兖州,其他人都随他出征。曹操和手下大多数人的家眷都在鄄城,由荀彧、程昱留守;夏侯惇驻守在黄河上的重要渡口和战略要地濮阳;陈宫负责处理地方日常政务,并督办粮草,为前线提供后勤支持。

在曹仁的建议下,曹操这次改变了主攻方向,派小部分人马由兖州刺史部的济阴郡、山阳郡向徐州刺史部的彭城国、下邳国方向佯攻,而主力部队绕道泰山郡,攻击徐州刺史部北面的两个郡国,即琅邪国和东海郡,陶谦的大本营郯县就在东海郡。

这个进攻路线和上次刚好相反,上次偏师在东、主力在南,这次偏师在南、主力在东。这样的进攻路线可以避开陶谦重兵把守的彭城防线和下邳防线,攻击其相对薄弱的北部地区,并且可以直捣其大本营,令陶谦措手不及。

曹军还会进攻,这一点陶谦想到了。

但哪个方向是主攻,陶谦却猜不出来,上次搞错了敌人的主攻方向,结果吃了大亏。每遇大事陶谦都要先问问他手下的著名佛教徒笮融,陶谦把笮融找来,问他这次曹军会从哪个方向主攻,笮融煞有介事地说要问问佛,结果昏天黑地弄一通,告诉陶谦说,曹操会从北面来。陶谦深信不疑,把重兵摆在了徐州刺史部北部的彭城、下邳一线,结果又吃了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