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解读和谐(第2/5页)

“最近很多人来投诉司马穰苴,说他骄纵蛮横,不知道你有什么看法?”齐景公问晏婴。

“主公,这事情都赖我。当初我举荐他的时候,真是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跟田家混在了一起,我,我引咎辞职行吗?”晏婴根本没有回答齐景公的提问,反而说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齐景公大吃一惊。

其实,骄纵蛮横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大问题,齐景公的意思也就是让晏婴想办法提醒司马穰苴而已。可是晏婴突然提出田家的问题,齐景公就不得不加倍重视了。

“啊,司马不是田家的疏族吗?怎么又和田家混在了一起?”齐景公有些紧张地问。

“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啊。司马穰苴原来种地的时候,田家当然不尿他,如今当了大司马,田家当然要来认亲了。田家要认亲,司马穰苴难道还不愿意?就这么,他们就混到了一起。”晏婴解释,反正怎么说都是他有理。

“那,那你更不能辞职了。你辞职了,谁帮我对付田家啊?快想办法吧。”齐景公更加紧张了。

“办法还是有的,不是那几家投诉司马穰苴吗?就以此为借口,免了他的大司马。”晏婴出了这么个主意,把得罪人的事情推给了那几家。

第二天,齐景公果然宣布免除司马穰苴的大司马职务,理由是多名大夫投诉他,群众基础不好。

司马穰苴被免职,很没面子地回了家。由于心情郁闷,不久后心脏病发作,含恨离开了人世。

后来,田家篡夺了齐国,到战国齐威王的时候,下令修订古代有关军事制度和礼节的《司马兵法》,把司马穰苴的军事思想和言论添加到其中,成为《司马穰苴兵法》,又称《司马法》。

太史公在《史记》中专有“司马穰苴列传”,不过,司马迁不认为《司马法》与司马穰苴有多大关系。究其原因,大致司马迁认为《司马法》应该是司马家族的专利,不应该被田家无端抢走。

不过,不管太史公怎样说,历史上还是把《司马法》算到了司马穰苴的名下。到宋代,宋神宗编定“武经七书”,《司马法》在《孙子兵法》和《吴子兵法》之后,排名第三,确定了在中国兵书中的地位。

《司马法》中有许多珍贵的军事思想,对后人颇有启迪。这里摘录一二。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什么是和谐】

论人品和能力,梁丘据根本不入流。

论对晏婴的尊重和敬畏,梁丘据倒是不含糊的,他常常感慨自己一辈子也赶不上晏婴。

可是,晏婴还是瞧不起他,因为,他就是瞧不起他。

可是,晏婴拿他没办法,真的没办法,因为,齐景公就是喜欢他。

那一天齐景公打猎回来,非常高兴,因为梁丘据把他伺候得很好,只要他想到的,梁丘据一定都已经做到了。

“看来,只有梁丘据和我比较和谐啊。”齐景公对晏婴说,把打猎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左传》原话是:唯据与我和夫?

“什么和谐啊?那就是他一味迎合你,顶多说是保持一致而已。”晏婴不屑一顾地说。《左传》原文是:据亦同也,焉得为和?

“那和谐和保持一致有什么区别?”齐景公问道。《左传》原文是:和与同亦乎?

下面,我们来看看晏婴怎样解说和谐,顺便也理解一下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那当然,差别大了。”晏婴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和谐呢就像做肉羹,用水、火、醋、酱、盐、梅来烹调鱼和肉,用柴烧煮。厨工调配味道,使各种味道恰到好处;味道不够就增加调料,味道太重就减少调料,最后做出来可口的肉羹来。国君和臣下的关系也是这样,国君是肉,臣下们就是水、火、醋、酱、盐、梅。国君拿主意,但是臣下们要提供自己的看法,综合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主意。音乐的道理也像味道一样,由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各方面相配合而成,由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迅缓、高下、出入、周疏各方面相调节而成。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放个屁他也说是香的。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梁丘据什么都跟您相同,要他还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