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〇七章 子产升官记(第3/4页)

子产知道,郑国的权力场还要洗牌。当时郑国的权力场上分为两派,子孔为首,加上子然的儿子子革和子孔的儿子子良是一派,除此之外,以子展、子西为首的其余八个兄弟的后人为另一派。而子产比较低调,尽量不参与到斗争之中。

“宁可杀错人,不能站错队。要怕站错队,尽量别站队。”子产暗地里这样叮嘱自己,从自己开始懂事到现在,郑国的权力斗争就没有停止过,兄弟之间、叔侄之间,一个个都是六亲不认,为了权力和利益,斗得你死我活。

终于,又一次洗牌开始了。

郑简公十二年(前554年),子孔趁着晋国攻打齐国的机会,暗中勾结楚国,想要利用楚军的力量一举铲除这一帮侄子们。谁知道阴谋被子展子西发觉,结果楚军偷袭郑国没有成功,反而被西伯利亚寒流冻死过半的军队,仓皇回国。子展子西趁机率领郑国军民进攻子孔,结果杀死子孔,子革和子良则逃到了楚国。(见第四部第154章)

郑国权力重新布局。

子展担任正卿,其后是子西,子产被任命为少正,级别为下卿,正式进入卿系列。另外的三个卿分别是子张(公孙黑肱)、游皈(子明)和良霄(伯友)。六个卿全部是郑穆公的后人,子展、子西、子产和子张是堂兄弟,游皈和良霄是他们的堂侄,游皈是子游的孙子,良霄是子良的孙子。

基本上,子展非常强势,再加上子西、子产和子张都很贤能,郑国政局非常稳定。

政治局第一次常委会召开了。

六卿讨论了国内国际形势,谈到国际形势的时候,自然要说到晋国。

“各位兄弟,大侄子们。晋国人越来越难伺候,一个比一个腐败,今后怎么处理跟晋国的关系,大家谈谈看法。”子展提出一个很尖锐的问题。

“我看,咱们也跟齐国一样,阳奉阴违。”游皈提出建议。

“不好,我觉得咱们应该体现出真诚来,主动跟他们的卿沟通。”子张性格比较温和,倾向于忍气吞声。

“我觉得,干脆投靠楚国人算了。”良霄最讨厌晋国人,巴不得跟他们断绝关系。

“子西,你怎么看?”子展问子西。

“我想听听子产的。”子西这样回答。

于是,子展和子西都看着子产。

“晋国这个国家,国君已经被架空,各大家族把持政权,但是都是为了家族利益,所以,这个国家已经是外强中干。这个国家掌握在一帮腐败分子手中,他们只想占你便宜,所以,跟他们走得太近不是件好事。但是回过头来,公然与他们作对也不聪明,我们没有必要做他们的对立面。所以,对晋国,要保持距离。对于牵涉到我们自己的利益,要据理力争,不要怕得罪他们,他们就是一帮无赖,我们越是忍让,他们就越是瞧不起我们。我们强硬,他们反而尊重我们。”子产娓娓道来,子展子西听得频频点头。

“兄弟,以后跟晋国打交道的事情就交给你了。”子展很高兴,他没有想到子产这个看上去很温和很低调的人,竟然也是个很强硬的人。

【两个典型】

所以,当晋国人来指责郑国,并且要求郑国国君前往晋国朝见的时候,子展并没有贸然请郑简公前往,而是派子产去了。结果,子产一番措辞强硬的应答让范匄低头服软。

子产的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

“兄弟,真行。”子展非常高兴,他现在知道谁可以接自己的班了。

子产回到郑国之后没有多久,子张去世了。

子张是子印的儿子,子产的堂兄。

在去世之前,子张立了儿子印段(伯石)为继承人,裁减家臣,降低祭祀的规格。然后留下足够祭祀用的土地,多余的土地全部退还给国家。

“吾闻之,生于乱世,贵而能贫,民无求焉,可以后亡。敬共事君,与二三子。生在儆戒,不在富也。”这就是子张给印段的临终遗言,简单翻译:生于乱世,就算地位尊贵也要安于清贫,这样就没人打你的主意,就能活得长点。要尊重国君,尊重上级和同僚。生存下去的关键在于保持儆戒,而不在于有多少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