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楚国和南联盟(第2/5页)

“我夷蛮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熊渠那一天站在城楼上高呼。什么意思?我们是蛮子国家,不接受周朝的封号。

分裂祖国。简单地说就是分裂祖国,简称“楚独”。

熊渠说到做到,他很气愤自己这么强大的势力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子爵,他决定自己不仅要当王,还要当王他爹;不仅要当王他爹,还要当三个王他爹。熊渠自封为楚王,将三个儿子也都封为王,大儿子熊康被封为句亶王,二儿子红为鄂王,小儿子执疵为越章王。

不过,熊渠还是有些心虚。到周厉王的时候,由于厉王十分暴虐,熊渠害怕了,他怕厉王会来讨伐自己,因此自觉取消了王号。

第一次楚独失败了。

让熊渠觉得很没趣的是,不管是宣布称王还是取消王号,都没人理他,完全的自弹自唱。

【“一国两制”的构想】

时间来到了熊通为楚国国君的年代,熊通很不爽,因为他不是王。世世代代过去,很多诸侯的爵位都升了,可是楚国还是子爵。

他在等待时机,他要当王。

那一天,有人从洛邑回来——事实上楚国在洛邑一直有间谍,或者叫做驻京办,当然,是地下的。对于中央的精神,尽管没有什么约束力,但是还是要随时关注的。

“主公,周桓王讨伐郑国,结果被郑国打得满地找牙,狼狈而逃。如今桓王再也不提讨伐郑国了,白挨打了。”驻京办主任这样汇报。

熊通笑了,原来周朝王室就这一点料了。

“老子要当王。”熊通说道,他要搞楚独。

“慢着。”令尹斗伯比说话了。令尹是什么?就是中原诸侯的上卿,楚国叫令尹,也就是现在的总理。

难道斗总理比熊主席更爱祖国?比熊主席更有大局观?

“老斗,你反对?”熊主席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当时就瞪眼了。

“主公,我怎么会反对?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甲兵十万,天下无敌。主公您英明伟大,慷慨激昂,当个王有什么了不得的?不过——”斗总理说。世界上最怕的就是“不过”这两个字,因为这两个字后面必有学问。

熊通听了很高兴,谁都喜欢被拍马屁,他要听“不过”后面是什么。

“贸然称王有些不妥,那就是搞分裂了,分裂祖国,那是不得人心的,而且也会有些麻烦。我有更好的主意,主公有兴趣吗?”斗伯比很聪明,基本上,他可以算得上是楚国的祭足。

“说。”

“我的主意,就是一国两制。”

天哪,早在春秋,就有了一国两制的思想。

当然,那时候不叫一国两制,但是事实上就是一国两制。

怎么个一国两制?

依然尊周朝为中央政府,但是,让周朝封楚国为王,统管整个南方,同时周朝可以邀请楚国帮助维持中原的秩序。

一国两制:名义上周朝还是老大,实际上大家都是王,各管各的地盘,各有各的制度,互不干涉。对外,还是一个周朝。

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实行一国两制,楚国的爵位就在所有中原诸侯之上了,今后什么晋国齐国郑国宋国等等,那是见面就自动矮半级,在楚国面前都要老老实实恭恭敬敬装孙子。

斗伯比没有想到,他当初的伟大构思在几千年以后还会被用到。

“哈哈,你太有才了。”熊通大喜。

【一国两制的推进】

一国两制的设想很好,这是当然的。

但是,具体实施起来,需要技巧。

楚国是不可能自己跑去周朝申请封王的,几百年不朝贡了,去就要求和周王平起平坐,那不是自找没趣?况且,周朝那么多人,会说话的人一大把,一顿圣贤理论就能把你说得哑口无言,心怀惭愧,说不准就地就自绝于人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