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春秋开始了(第4/5页)

武姜是一个很强壮的女人,据说曾经赤手空拳打死过一头野猪。怀胎十月,看不到要生的征兆,武姜也不在意。那一天,武姜沉沉睡去,正在做梦打狼,就听见有小孩的哭声,开始还以为是梦里,后来哭声越来越大,这才睁开眼,发现孩子已经生出来了,还是个男孩。

因为是做梦醒来时生的,所以叫做寤生,寤就是睡醒的意思。后世也有说法:寤生就是逆生,也就是脚先出来。

按着申国的说法,寤生的孩子不吉利。所以武姜一点也没有生完孩子之后应该有的兴奋,她很不高兴,索性就给孩子取个名字叫寤生。那时候武公在东周当正卿,算是在中央工作,地方上的事情就顾不过来了,儿子叫什么也无所谓。

三年之后,武姜生了第二胎。大概是在宫里待的时间长了,身体不如从前,总之,这一回孩子是接生婆接出来的,也深呼吸了也使劲了,有感觉了。小儿子的名字叫段。

武姜不喜欢大儿子,喜欢小儿子。基本上,小儿子是亲儿子,大儿子好像是隔壁老张的孩子。这么说吧,武姜对大儿子也就比后妈稍微好一点,动不动就骂,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后来武公死了,临死之前,武姜说:“老公啊,我看寤生不行,咱们让段接班吧?”

“不行,嫡长子接班是老祖宗立的规矩,坏了什么也不能坏了规矩。”武公一口否决,之后没多久,武公“鞠躬尽瘁”了。

那一年是武公二十七年(前774年),寤生十三岁,段十岁。

借着武公的死,普及一下知识。

在周朝,周王死叫做“崩”,诸侯死叫做“薨”,大夫死叫做“卒”,士死叫做“不禄”,平头百姓死才叫做“死”。

所以,应该说武公薨了。

换了在今天,国家领导人是崩,省部级官员是薨,县市级官员是卒,一般公务员是不禄,不禄是什么意思?就是领不到工资了。平头百姓没得选择,只能是死了。

【忍】

郑庄公,十三岁。如果按照中国的传统虚岁说法,十四岁。共叔段,十岁,因为武公把共城给他做食邑,因此叫共叔段。

“寤生,你看看,你们兄弟两个都是娘的孩子,你继承了你爹的爵位,地盘好几百里,可是你弟弟段就只有共城那么屁大个地方,放个屁全城人都能闻到。你忍心吗?啊?”郑庄公继位没几天,姜太后就来找他兴师问罪,武姜现在是太后了。

从小到大,武姜都以“丧门星”和“笨蛋”来称呼寤生,如今寤生做了国君,不好再那么称呼了,因此直呼其名。

“娘,您说的是。你说吧,把哪里给弟弟?”庄公恭恭敬敬,娘说什么就是什么。

“那就把制邑给你弟弟吧。”姜太后见庄公不敢违抗自己,于是狮子大开口起来。

原来,郑国国都在荥阳,除了荥阳,就是制邑最为险要。制邑是哪里?说起来鼎鼎大名,就是后来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地方。

“娘,不是儿舍不得制邑,爹死前曾经说过,制邑是国家的要冲,不能分封给任何人。除了制邑,别的地方都行。”庄公说的也是实话,武公死前说的话姜太后也听到了。

“那,那就京城吧。”姜太后这一次开的口也不比狮子小。在郑国,京城是一座可以与荥阳媲美的大城,城大墙厚,而且十分繁华。除了险要不及制邑,其余都比制邑要强。这么比方吧,如果荥阳是北京,京城就是上海。

庄公没有说话,其实跟制邑相比,他更舍不得京城。

“怎么?不愿意?那就把你弟弟赶到姥姥家去算了,哼。”姜太后咄咄逼人。

“娘要给的,儿子怎么舍不得?况且是给自己的弟弟。”庄公说。虽然不愿意,他还是不想让母亲生气。

第二天,庄公召集群臣,宣布将京城封给弟弟叔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