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信陵君救赵

秦赵邯郸消耗战

公元前259年,秦军包围邯郸。到了公元前257年,邯郸仍然牢不可破,秦、赵双方都被这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拖得疲惫不堪。

对于秦昭王来说,这已经不只是两个国家的战争,也是他和白起之间的战争。他不断地给王龁派去援军,送去军粮,命令他不惜一切代价攻破邯郸。他必须证明给天下人看,没有白起,秦军照样可以攻城略地,无往不胜。

在这场较量中,范雎是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他心里很清楚,白起所言不虚。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没有胜算,秦国增兵换将,无异于扬汤止沸,不可能对战局产生根本性的影响。他心里还清楚,秦昭王虽然对他保持了信任,但是君臣之间已经产生了裂痕。而且随着战事的拖延,这种裂痕将越来越大;一旦战争失败,对于他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为了确保自己在秦国的地位不动摇,他必须硬着头皮打下去,即使是打到两败俱伤,也要拿下邯郸城。

秦国拼死进攻,赵国拼死抵抗,邯郸之战的激烈程度,甚至超过了当年的长平之战。攻守双方就像两大武林高手对阵,在把那些花里胡哨的招式用尽之后,进入了凝神贯气比拼内力的决战时刻。

这个时候,如果有第三方力量介入,战局的平衡立马会被打破。因此,在战场之外,秦、赵双方又展开了另一场较量。秦国威逼利诱,虚与委蛇,力图说服韩、魏等国附秦伐赵,从中渔利;赵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竭力阻止韩、魏两国被秦国收买,呼吁各国建立抗秦统一战线,挽救赵国于危亡。

平原君赵胜临危受命,扛起了合纵的大旗。

平原君赵胜

关于平原君这个人,范雎是颇有微词的。

据《战国策》记载,范雎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郑国人把没有经过加工的玉叫作“璞”,周朝人把没有经过加工腌制的老鼠叫作“朴”(可见吃老鼠的事,古已有之,而且不是广东人干的)。有一次,一位周朝农民用袋子装着“朴”,遇到一位郑国商人,问道:“您要买朴吗?”郑国商人以为是卖“璞”的,便说:“想买。”结果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几只死老鼠。

范雎讲完这个故事,接着说道,现在平原君自认为自己很有才能,在天下享有盛名。可是当年李兑在沙丘杀害了赵主父,他和赵惠文王作为主父的儿子不报杀父之仇,平原君还有脸做了赵惠文王的大臣,天下诸侯还很尊敬他。由此看来,天下诸侯还不如这位郑国商人——人家好歹还分得清璞和朴,诸侯却把死老鼠当成了美玉。

这个比喻委实刻薄。范雎早年怀才不遇,中年惨遭凌辱,到了秦国之后突然飞黄腾达,性格颇为扭曲,看平原君这类含着金钥匙出世的公子哥儿难免会戴上有色眼镜。因此,他的评价可以作为参考,却不能视为权威。

客观地说,平原君名满天下,并非浪得虚名。

战国四公子共同的爱好就是“养士”。相比孟尝君的食客三千,平原君也不遑多让,“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千万别以为,养这些门客,只要好吃好喝侍候着就行了。吃喝当然要提供,但更重要的是尊重。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战国时期的门客,已经是达到第四层次,即需要受到尊重,待遇高过现在的白领和公务员。

有一件事可以说明尊重对门客来说意味着什么。

《史记》记载,平原君家有一座临街的楼房,下临一户普通百姓的房子。这户人家有个瘸子,每天一拐一拐地到井边去打水。某一天,平原君的一个小妾在楼上看到这副场景,觉得十分好玩,忍不住大笑起来。

第二天,瘸子就来求见平原君,说:“我听说很多贤人不远千里投奔您,就是因为您能够尊重人才而轻贱女色。我不幸得了残疾,而您的小妾竟然公开耻笑我,这种耻辱,只要是男人都无法忍受,我请求您把那女人的人头砍下送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