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阏与之战:秦军最惨痛的大败(第6/10页)

这个问题把门客们都问住了。

“你们以为我不在乎个人的尊严、不介意廉颇将军对我的侮辱吗?不是。只不过我考虑,以秦国之强,不敢打赵国的主意,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将军在。如果我俩发生冲突,有如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秦国趁机发动进攻,赵国就危险了。我是把国家的安危放在个人的感受之上,才处处忍让啊!”

门客们恍然大悟,都拜伏在地上说:“恕我等浅陋,不能体会您的苦心。”

事情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这位自我膨胀的老将突然明白了自己与蔺相如的差距,很快做出了反应。他光着膀子,将一根荆条背在背上,由自己的门客引导着,前往蔺相如府上请罪,说:“我老糊涂了,不知道您如此宽宏大量,真是惭愧!”

蔺相如连忙将他扶起来,替他拔掉荆条,穿上衣服。两个人从此心无芥蒂,成为了至交。

在中国历史上,负荆请罪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它被改编成各种形式的剧目演出,历来为百姓们津津乐道。廉颇的刚烈和蔺相如的大度,通过这个故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如果认为赵国朝中这种“将相和”使得秦国不敢睥睨赵国,显然有点夸大了团结的力量。事实上,秦国之所以暂时放过赵国,不是因为忌惮廉颇和蔺相如,而是因为南方出现了异动。

楚国引火烧身

当时楚国的统治者楚顷襄王,是一位谨小慎微的君主。当年秦昭王发动诸侯攻齐,以及后来秦国攻魏,都曾与楚顷襄王会晤。而楚顷襄王对秦国的行动,虽然不是亦步亦趋,但总是给予理解,没有给秦国添任何麻烦。可以说,在楚顷襄王的统治下,楚国基本上是偏安一隅,不问世事。

然而,公元前281年,有一个人打破了楚顷襄王内心的平静。

据《史记》记载,当时楚国有位猎人,善于射鸟,每射必中,斩获颇丰。楚顷襄王听说,便将他召进宫,问他有什么诀窍。

猎人说:“我不过是用小弓射几只归雁,不足为大王道。以楚国之大,大王之贤,应该关心射天下的大事才对,要不我给您讲讲如何射天下?”

楚顷襄王吓了一跳:好嘛!遇到高人了,且听他怎么说。

猎人便说:“古代圣贤射的是道德,五霸射的是诸侯。当今天下,群鸟飞翔,秦、魏、燕、赵是鶀(qí)雁(大鸟),齐、鲁、韩、卫是青首(中等大小的鸟),驺、费、郯、邳是罗鸗(lóng,小鸟),除此之外的就不值一提了。这天上飞着的六双鸟,敢问大王打算用什么来射取呢?”

楚顷襄王摇摇头,表示没想过。确实没想过,自从楚怀王的悲剧之后,楚国一直韬光养晦,逆来顺受。连当年宋王偃侵占淮北之地,楚顷襄王都没吭一声,哪里曾做过什么弯弓射大雕的美梦?

“那么,大王何不以圣人为弓,以勇士为箭,看准时机张弓而射?”猎人滔滔不绝地说起来,“大王早上张弓搭箭去射魏国大梁的南部,再猎取魏国西部,顺带捎上韩国,则中原的道路由此控制在楚国手里,上蔡也就不攻自破。回过头来再射魏国东部,攻占定陶,便可获得大宋、方与两郡。魏国丧失东西两部,大梁就没有屏障了。大王在兰台收起弓箭,饮马西河,平定魏都,这是一射之乐啊!您如果觉得还不过瘾的话,那就再取出宝弓,到东海去射那长着钩嘴的大鸟。早上射东莒,晚上获顿丘,夜里得即墨,回头占领午道,威慑齐、赵、燕三国,这是二射之乐!至于泗上十二诸侯,更不在话下,您左右开弓,不用一个早上就可全部得到,这是三射之乐也!”

猎人说得牛逼哄哄,楚顷襄王听得如痴如醉,竟然产生了一种长缨在手、欲缚苍龙的豪情。但问题是,秦国呢?秦国怎么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