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阿儿忻台及其出使陈诚初使西域背景研究(第2/2页)

在传统的欧美的东方学界,波斯、伊斯兰史学界与汉学界原是两家,区别甚巨。西方汉学界有一些研究西域的学者沿袭中国国学的传统,主要依据汉文文献从事研究,美国莫里斯·罗沙比(Morris Rossabi)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他曾对陈诚作过研究,发表有《明代出使内亚的两位使节》,并把陈诚的《西域番国志》译为英文。(注:“Two Ming Envoys to Inner Asia”,载《通报》,1976年;“A Translation of Ch’en Ch’eng’s Hsi-yu Fan-kuo Chih”,载《明代研究》(Ming Studies),1993年秋。)20世纪初以来渐有学者从事边缘学科研究,把汉学与伊朗学结合起来。这种潮流也影响到明代西域的研究,美国学者菲里西娅·海科的文章《一位15世纪的中国使节在哈烈》(注:Felicia J.Hecker,“A Fifteen-Century Chinese Diplomat in Herat”,载《皇家亚洲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993年。)就是其代表之一。海科论文把《西域番国志》中那些音译专有名词作了成功的复原,扫除了以汉文史料为基础从事研究的学者阅读陈诚游记的难点,颇引人注意。如陈诚介绍帖木儿帝国内“道旁多筑土屋,名‘朗儿歌’,以为憩来往之人”。其中之“朗儿歌”她复原为波斯语langar,意为“客栈”,由此可知北图藏明抄本中之汉字音译“朗儿歌”应为“朗歌儿”之倒误。

菲里西娅·海科的论文虽有特色,但仍暴露其收录汉文史料不全的缺点,说明即使是经过西方汉学训炼的学者,一般也只能利用一些人所周知的汉文史料,希望他们独立从浩如烟海的汉籍中搜寻有用资料仍然是一种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