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太史公说:伟大崇高是礼的美德啊!主宰制约天地万物,奴役驱使广大民众,难道仅仅是人的力量吗?我到过主管礼仪的大行官署,考察夏、商、周三代礼制减少或增加的情况,才知道根据人情来制定礼节,依照人性来规定仪式,这种情形由来已久了。

做人的道理驾驭着人们千头万绪的行为,礼仪规矩没有一处是不贯通存在的。用仁义来诱导人们进取,用刑罚来约束人们越轨,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地位尊贵,俸禄优厚的人备受荣耀恩宠,这是统一海内,使万众步调一致的方法呀。人的身体以安然地坐乘车马为舒适,就为此在车子上装饰黄金,在横木上绘画彩纹,用来增加繁多饰物;人的眼睛喜欢五彩缤纷的颜色,为此在服装上刺绣花纹和图案,用来满足视觉功能;人的耳朵爱听钟磬的音响,为此调和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音响,用来激荡追求的心愿;人的嘴爱好五味,为此调制甜辣酸咸各种滋味,用来达到美食的目的;人的常情喜好珍贵美好的东西,为此雕琢打磨圭璧等玉器,用来舒通自己的旨意。所以,古代帝王祭天用大路车蒲草席,戴鹿皮帽穿布衣裳,演奏用底部有孔的红弦瑟,祭祀用清肉汤、淡水酒,这是因为要防止淫滥奢侈,挽救过于讲求雕饰排场的弊病。因此上至朝廷君臣的礼仪、尊卑贵贱的秩序,下至黎民百姓的车马、衣服、住房、饮食、嫁娶、丧祭的等级区分,万事都有适当的分寸,万物都有节制条文。孔子说:“鲁国的禘祭礼,从第一项献酒往下,我就不想看它啦。”

周朝衰败以后,礼仪被荒废,乐制遭破坏,大小等级互相超越,管仲家是大夫,就富贵兼备,娶了三姓妇女为妻。循规蹈矩守法正派的人在社会上备受欺侮,奢侈过分越级悬殊的人被说成是显贵荣耀。从子夏起,这位孔子门下的高才生,还说“出门看到许多繁华美丽的事物就十分快乐,回来听先生传授道理也十分快乐,这两种快乐在内心斗争,不能自己决定取舍”,何况那些中等以下的普通人,逐渐失去教化,天长日久被世俗所浸染呢?孔子说“一定要正名”,是由于他在卫国居住看到了许多不合礼仪的事。孔子死后,那些接受礼乐教育的学生们没有作为,大多湮没不能振作。有的人逃到齐国、楚国,有的人入居黄河、东海之滨,难道不痛心吗!

到秦代占有天下以后,全部接受六国礼仪,采纳选择其中好的施用,虽然不合乎圣人的制度,但是它尊贵君主,抑制臣僚,朝廷上下很有秩序,还是依照古代沿袭下来的礼仪。

到了汉高祖,光复而拥有天下以后,叔孙通对礼仪颇有些增加或删改,大体上都是沿袭秦代原来的礼制。从皇帝称号下到辅佐的官僚以及宫室官府名称,很少有改变的地方。孝文帝登上皇位,主管部门建议要重新制定礼仪,孝文帝爱好道家清静无为的学说,认为用烦琐的礼仪装饰外表,对治国安民没有益处,身体力行进行节俭教化又怎么理解呀,因此停止讨论这事。孝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明白社会政务、精通刑名的学问,多次求谏孝景帝说:“诸侯是国君的屏障和辅佐,与臣僚属于同列,这是从古到今的制度。现在大的诸侯国专权治理,施行和朝廷不统一的政治,有事也不禀告京城,恐怕不可以让它传给后代吧。”孝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计策,六国借口反叛朝廷,名义上是要诛杀晁错,皇上就杀死晁错来解除危难。这件事详细记在《袁盎晁错列传》的文字里。从这以后,当官的人都只培养交情,安享俸禄罢了。没有谁敢再议论礼制的事了。

当今皇上登临帝位,招引通晓儒学的人士,下令共同制定礼仪,十多年没有办成。有的人说,古代太平盛世,万众和睦安乐,吉祥兆头纷纷出现,于是采集各地风情民俗,确定礼仪制作。皇上听了这些话,颁发制书诏告御史说:“凡是接受天命做帝王的人,各自都有兴盛的条件,不同的道路共同归到一个原则。那就是根据民众实际制定礼仪,追随民情风俗建立制度。讨论礼制的人都称道遥远的古代,今天的百姓还能看到什么呢?汉朝也是一家帝王事业,自己的典章法度不能流传下去,对我们的子孙又说什么呢?教化深远崇高的典仪,气魄恢宏广博;治民目光浅薄的典仪,表现偏颇狭隘,可以不自勉吗?”于是从太初元年起,改用正月为一年的开始,改换服饰崇尚的颜色,封禅泰山,确定宗庙祭祀和百官的仪制,作为汉朝常用的典章制度,流传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