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个匈牙利坏男人的真情告白

□ 江晓原  ■ 王一方

□ 我自从20年前被人按上“性学家”头衔之后,毁誉参半,偶尔也不无困扰,不过以庄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自勉,也就没事了。这个“性学家”的不虞之誉带来的后果之一是,遇到某种与性有关的书或事件出现,媒体有时会来我这里寻求意见或评论。这本《一个女人》出来,我又接到发表评论的邀请。

东欧的文学,我以前只看过很少的作品,如[保加利亚]伐佐夫的《轭下》之类,其中波兰的作品稍微多一些。匈牙利的作品,则几乎没有接触过。

《一个女人》是一本没有传统小说形式的小说,采用了一种对我来说相当不习惯的表达方式,充满了意识流和隐喻,难怪它的作者被誉为“匈牙利的乔伊斯”了。不过如果你读下去,也还是能够逐渐了解作者所叙述的故事——严格说来其实没有故事——和作者试图表达的那些感受。

■ 这里讲述了一个匈牙利“坏男人”与“另一个女人”的情恋故事,或许,每一个男人的生活之岛,都闪烁着一双充溢着爱恨情仇的眼睛,令你“贼心”萌动,“贼胆”张狂,“贼情”蜂起,“贼怨”惆怅。面对“蛇”一般的诱惑,是迎?是持?是放纵?是收敛?是冲锋?是退避?这是一个永恒的纠缠,也是无尽的盘桓,让人难以释怀。

不是吗?伊甸园里的那条蛇会“钻”进每一个男人的心中。于是有了“老婆是别人家的好”的民谚,现代女杰洪晃也曾公开认同此番“邪说”,感叹终生厮守一人“太亏”,认为现代婚姻制度应该接纳“另一个”在墙头而倚,或是破窗而入,以增加情爱与性爱的张力。这是什么年头?大概没有多少人经受纯粹的柏拉图精神之恋的套路,一旦干柴烈火,免不了滑向“弗洛伊德”(肉欲之恋)或者“法西斯”(虐恋)。当然,三旋“交响”也无不可。不过,像书中所列,“另一个她”高达90又7,实在有些“忙不过来”(洪晃语)。

□ 我老觉得作者的叙述听起来是一个恋爱、婚姻的失败者。在他的描述中,没有什么美感,没有什么令人欢欣的色彩。书中那些隐喻传递给我的感觉,是混乱、是无奈、是自嘲、是哀叹……这不是一曲欢乐恋歌。它听上去像是一个中老年男人,在破败的小酒馆里,和老朋友借酒浇愁,絮絮倾诉。总之,他生活得不开心。

书中的隐喻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诗句:“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你看看,中国的文字多美!老实说,我不喜欢《一个女人》中那种描写风格,琐碎、直白,甚至有些粗俗——可作者还是贵族后代呢。

■ 哈哈,做这番宏伟“春梦”的人,确实是匈牙利贵族的后代。不过对他的文字,我的感受与你有些不同。

在我们这个言必称英、美(充其量再捎带上德、法)的“国际化”视野里,似乎很少顾及这个小语种的文学与文字,这实在是我们的损失。读彼得的奇文,我们会轻轻触碰这个小语种的智慧,感受到那些被语言遮蔽的别样风采。更让人流连的是此翁有没落贵族的血统,笔下的趣味与境界,分明蕴藏着清雅的遗存。让人诧异的是此君还系数学门学子,97是怎样一个大数?或者是人生轨迹中的某种“开阖”机关,大概没人能悟达。据译者介绍,本书源自画配文,读起来很具画面感,或是镜头感。

□ 你说的画面感,或是镜头感,中国作家并不是不会玩,比如在《上海宝贝》中,也能够非常明显地感觉到这种镜头感。

■ 在彼得那里,这个匈牙利“坏男人”对于“另一个女人”,有着中国“坏男人”同样的直白表达与滚烫的隐喻,凭心情定好恶:同一个女人:高兴时是“美人坯子”,郁闷时是“丑八怪”;欣喜时是“甜心”,沮丧时是“臭婊子”;她既是女孩,又是女人;有时是腻人的肉蛋,有时是馋人的仙子。作者感叹“最让人欣快的是温柔多情,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也是温柔多情”;无聊张望时“爱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能看到她”。原来女人的“影子”(幻象)更可爱,真实的女人不如半真半幻(有影子)的女人可爱。生活中老婆的影子短,情人的影子长。一览无余,就失去了期待。爱是一种渴望,一份张狂。